close

法 劍

 

法 劍 使 用 的 由 來 : 法 劍 是 道 教 齋 醮 科 儀 中 常 用 的 法 器 。 劍 是 古 代 中 國 重 要 的 兵 器 。 相 傳 在 黃 帝 時 代 , 蚩 尤 就 在 葛 天 盧 之 山 冶 煉 制 劍 。 戰 國 時 期 又 有 幹 將 、 莫 邪 等 鑄 劍 名 家 的 故 事 。 古 代 制 度 規 定 , 天 子 二 十 而 冠 , 帶 劍 ; 諸 侯 三 十 而 冠 , 帶 劍 ; 大 夫 四 十 而 冠 , 帶 劍 。 隸 人 不 得 冠 。 庶 人 有 事 可 帶 劍 , 無 事 不 可 帶 劍 。 漢 代 的 制 度 , 群 臣 上 朝 , 帶 劍 者 至 殿 階 解 劍 。 至 晉 代 , 才 有 以 木 劍 代 之 , 還 以 金 銀 玉 等 裝 飾 劍 。 大 約 在 南 朝 劉 宋 時 期 , 道 教 齋 醮 科 儀 中 就 開 始 使 用 劍 作 為 法 器 。

 

作 用 : 南 朝 時 成 書 的 《 洞 玄 靈 寶 道 學 科 儀 》 中 有 「 作 神 劍 法 品 」 。 內 稱 「 凡 是 道 學 , 當 知 作 大 劍 法 。 齋 戒 百 日 , 乃 使 鍛 人 用 七 月 庚 申 日 、 八 月 辛 酉 日 , 用 好 铤 若 快 鐵 , 作 精 利 劍 , 環 圓 二 寸 六 分 , 柄 長 一 尺 一 寸 七 分 , 劍 刃 長 二 尺 四 寸 七 分 , 合 長 三 尺 九 寸 」 。 制 劍 時 , 「 密 咒 劍 環 之 中 」 , 並 在 劍 身 刻 以 鬥 星 星 象 , 「 分 明 均 調 , 布 滿 劍 身 之 中 」 。 以 此 神 劍 常 置 身 邊 , 恒 不 離 身 , 就 可 以 逐 辟 邪 魔 萬 精 。 隋 唐 以 後 , 道 教 科 儀 中 普 遍 使 用 桃 木 制 作 的 法 劍 , 以 敕 召 天 將 、 破 獄 度 亡 和 驅 邪 鎮 魔 。

 

壇場法器 - 法印

 

法 印 的 由 來 : 法 印 是 道 教 齋 醮 科 儀 中 常 用 法 器 的 一 種 。 中 國 古 代 很 早 就 開 始 使 用 印 。 《 釋 名 》 稱 , 「 印 , 信 也 , 所 以 封 物 以 為 驗 也 。 亦 言 因 也 , 封 物 相 因 付 也 」 。 印 信 當 是 驗 付 的 一 種 標 記 。 古 時 , 印 信 還 有 等 級 規 定 。 戰 國 時 , 君 王 之 印 信 稱 為 玺 , 臣 下 的 稱 為 印 。 《 漢 舊 儀 》 稱 , 諸 侯 王 印 , 黃 金 橐 駝 鈕 , 文 曰 玺 ; 列 侯 , 黃 金 印 龜 鈕 , 文 曰 印 ; 丞 相 、 將 軍 , 黃 金 印 龜 鈕 , 文 曰 章 ; 中 二 千 石 , 銀 印 龜 鈕 , 文 曰 章 ; 千 石 、 六 百 石 、 四 百 石 , 銅 印 鼻 鈕 , 文 曰 印 。 宋 以 後 , 印 又 有 金 印 、 鍍 金 印 、 銀 印 等 區 別 。 晉 傅 玄 有 《 印 銘 》 稱 , 印 能 「 作 信 萬 國 , 取 象 晷 度 , 是 銘 是 刻 , 文 明 慎 密 」 。 早 期 道 教 之 一 的 五 鬥 米 道 區 分 巴 蜀 為 二 十 四 治 時 , 相 傳 祖 天 師 張 陵 就 使 用 「 陽 平 治 都 功 印 」 , 其 功 用 相 當 於 衙 門 公 章 。 齋 醮 科 儀 中 使 用 印 信 大 約 是 從 南 北 朝 開 始 的 。 隨 著 科 儀 名 目 的 繁 衍 , 印 信 的 品 類 和 內 容 也 逐 步 增 多 。 明 代 《 上 清 靈 寶 濟 度 大 成 金 書 》 的 「 靈 寶 印 令 品 」 就 收 有 科 儀 常 用 印 信 四 十 六 種 , 如 「 靈 寶 大 法 師 印 」 , 「 靈 寶 玄 壇 印 」 等 等 。

 

作 用 : 道 教 科 儀 用 法 印 , 有 二 種 作 用 。 一 是 為 洞 達 杳 冥 , 南 宋 金 允 中 《 上 清 靈 寶 大 法 》 稱 , 「 隆 古 盛 時 , 人 鬼 各 安 其 所 , 陰 陽 不 雜 其 倫 , 故 道 之 用 , 唯 見 於 修 真 煉 本 , 以 致 輕 舉 飛 升 。 中 古 以 降 , 慢 真 日 益 , 正 道 日 晦 , 邪 僞 交 馳 , 上 下 返 覆 , 於 是 出 法 以 救 其 弊 , 表 章 以 達 其 忱 , 付 降 印 篆 以 為 信 志 。 故 用 印 之 義 近 同 世 俗 , 亦 道 運 因 時 損 益 者 也 」 。 例 如 , 「 靈 寶 大 法 師 印 」 就 在 建 壇 前 , 在 科 儀 所 用 一 行 文 書 上 加 蓋 , 以 使 文 書 上 達 天 界 , 下 通 幽 冥 。 南 宋 金 允 中 《 上 清 靈 寶 大 法 》 稱 通 章 印 用 「 以 此 印 通 誠 祖 師 也 」 。 神 虎 總 印 , 「 七 玉 女 之 名 也 , 用 以 印 招 魂 幡 而 已 」 。 二 是 為 修 道 人 檢 束 身 心 , 《 無 上 玄 元 三 天 玉 堂 大 法 》 稱 , 「 行 法 以 印 , 因 以 檢 束 身 心 。 後 世 無 知 , 故 心 勞 力 屈 。 蓋 古 人 印 心 , 今 人 印 木 , 立 之 法 印 , 以 統 法 職 , 庶 執 印 而 有 所 皈 依 , 下 印 而 有 所 屬 隸 」 。 「 未 悟 之 前 , 須 假 木 印 ; 既 悟 之 後 , 惟 在 心 印 。 故 曰 : 天 有 印 , 則 三 光 皎 然 ; 人 有 印 , 則 神 室 清 明 」 。

 

令牌

 

令 牌 的 來 由 : 令 牌 是 道 教 齋 醮 科 儀 中 常 用 法 器 。 道 教 法 器 令 牌 起 源 於 中 國 古 代 軍 隊 發 號 施 令 用 的 虎 符 。 《 道 書 援 神 契 》 有 「 令 牌 」 項 稱 , 「 《 周 禮 》 , 牙 璋 以 起 軍 旅 。 漢 銅 虎 符 上 圓 下 方 , 刻 五 牙 文 , 若 垂 露 狀 。 背 文 作 一 坐 虎 , 形 銘 其 旁 曰 : 如 古 牙 璋 , 作 虎 符 。 近 召 將 用 令 牌 , 此 法 也 」 。

 

作 用 : 道 教 的 令 牌 多 以 木 材 或 金 屬 制 作 , 長 方 形 , 塊 狀 , 六 面 均 雕 有 或 鑄 有 圖 形 和 文 字 。 明 代 《 上 清 靈 寶 濟 度 大 成 金 書 》 中 有 五 雷 號 令 牌 的 圖 文 。 其 圖 之 正 面 雕 有 龍 蟠 劍 身 , 背 面 有 雷 令 符 文 雲 : 右 令 牌 , 取 雷 擊 棗 木 造 成 , 長 五 寸 五 分 , 闊 二 寸 四 分 , 厚 五 分 。 選 擇 吉 日 , 依 式 造 之 , 四 側 周 圍 刊 二 十 八 宿 名 , 以 錦 囊 盛 之 。 道 士 在 科 儀 行 法 時 , 常 於 儀 壇 上 猛 擊 令 牌 , 以 代 表 天 神 或 者 天 師 , 發 布 號 令 , 呼 風 喚 雨 , 召 神 遣 將 , 或 降 臨 法 壇 , 或 護 送 亡 魂 , 或 驅 邪 鎮 魔 。

 

法杖

 

法 杖 的 由 來 : 法 杖 是 道 教 齋 醮 科 儀 常 用 法 器 的 一 種 , 亦 稱 策 杖 或 九 節 杖 。 杖 , 原 是 老 人 幫 助 起 立 或 行 走 的 工 具 。 中 國 古 代 亦 以 杖 作 為 王 位 或 軍 權 的 象 徵 , 或 者 作 為 懲 罰 犯 人 的 刑 具 。 東 漢 以 後 的 神 仙 傳 記 中 , 杖 還 作 為 人 屍 解 後 軀 體 的 化 身 。 南 北 朝 時 , 道 教 也 以 杖 作 為 權 力 的 象 徵 。 北 周 武 帝 宇 文 邕 的 《 無 上 秘 要 》 中 有 「 策 杖 品 」 稱 , 元 始 天 尊 有 神 杖 , 「 用 靈 山 太 陽 之 竹 七 節 」 , 上 空 一 節 , 下 空 一 節 , 以 應 天 象 地 。 但 是 , 其 後 多 數 道 書 都 稱 法 杖 有 九 節 。 《 太 平 禦 覽 》 引 《 龜 山 元 箓 》 稱 , 「 冬 三 月 , 三 天 玉 童 , 化 為 老 人 , 手 把 九 節 金 杖 」 。 道 教 齋 醮 科 儀 中 使 用 法 杖 大 約 是 南 朝 劉 宋 以 後 之 事 。

 

作 用 : 《 洞 玄 靈 寶 道 學 科 儀 》 稱 , 「 凡 是 道 學 , 當 知 九 節 杖 , 輔 老 救 危 , 各 有 名 字 , 不 可 不 知 」 。 杖 之 九 節 , 各 以 星 為 名 , 依 次 為 太 皇 星 、 熒 惑 星 、 角 星 、 衡 星 、 張 星 、 營 室 星 、 鎮 星 、 東 井 星 、 拘 星 等 等 。 道 士 制 作 法 杖 , 「 須 擇 名 山 福 地 , 凈 域 靈 墟 , 用 吉 日 取 向 南 凈 竹 長 五 尺 五 分 , 通 有 九 節 者 , 奉 安 凈 所 , 選 甲 午 、 丙 午 、 丁 卯 或 三 月 三 日 、 五 月 五 日 、 七 月 七 日 、 九 月 九 日 。 將 竹 第 一 節 左 微 曲 一 曲 , 右 微 曲 一 曲 , 於 第 一 節 下 四 面 開 四 竅 , 納 以 四 嶽 內 名 。 於 頂 中 開 一 元 , 安 中 嶽 內 名 。 又 實 以 靈 書 中 篇 , 各 以 蠟 封 固 , 或 專 意 佩 持 修 用 者 , 則 用 五 帝 符 入 杖 中 。 以 黃 紋 之 缯 作 袋 用 , 長 短 小 大 僅 可 容 杖 」 。 在 齋 醮 科 儀 中 , 道 士 使 用 這 樣 制 作 的 法 杖 可 以 召 請 神 靈 或 天 將 , 可 以 按 法 勘 破 幽 獄 。 「 以 杖 指 天 , 天 神 設 禮 ; 以 杖 指 地 , 地 衹 侍 迎 ; 指 東 北 方 , 萬 鬼 束 形 」 。 法 師 在 行 儀 時 , 常 在 九 節 杖 的 第 二 節 下 懸 挂 一 小 黃 幡 , 長 七 寸 , 上 書 有 十 方 救 苦 天 尊 號 及 十 方 玄 化 符 。 王 契 真 《 上 清 靈 寶 大 法 》 稱 , 法 師 在 破 獄 時 , 注 目 於 杖 , 「 化 策 杖 為 芝 幢 , 龍 頭 虎 尾 之 狀 。 龍 身 光 耀 , 口 含 華 幡 , 靈 風 慶 雲 , 盤 結 於 上 , 光 煥 無 極 」 。

 

 

道 教 齋 醮 科 儀 中 用 笏 的 由 來 : 笏 , 又 稱 手 板 、 玉 板 或 朝 板 , 是 道 教 科 儀 中 常 用 法 器 之 一 種 。 中 國 古 代 就 有 笏 。 《 釋 名 》 稱 , 「 笏 , 忽 也 。 君 有 教 命 , 有 所 啓 白 , 則 書 其 上 , 備 忽 忘 也 」 。 意 指 笏 乃 臣 下 上 殿 面 君 時 的 工 具 , 以 笏 為 紙 , 直 書 其 上 , 以 防 遺 忘 。 《 禮 記 》 的 《 玉 藻 》 稱 , 「 笏 , 天 子 以 球 玉 , 諸 侯 以 象 , 大 夫 以 魚 須 文 竹 , 士 竹 本 象 可 也 」 。 「 笏 , 度 二 尺 有 六 寸 , 其 中 博 三 寸 , 其 殺 六 分 而 去 一 」 。 唐 代 武 德 四 年 ( 6 2 1 年 ) 以 後 , 五 品 官 以 上 用 象 牙 制 作 的 笏 , 六 品 以 下 官 用 竹 本 笏 。 三 品 以 上 的 笏 , 前 拙 後 直 。 五 品 以 上 , 前 拙 後 屈 , 後 又 改 為 上 圓 下 方 。 《 輿 服 雜 事 》 稱 , 「 古 者 貴 賤 皆 執 圭 , 書 君 上 之 政 令 。 有 事 , 則 搢 之 於 腰 帶 中 。 五 代 以 來 , 唯 八 座 尚 書 執 笏 者 , 白 筆 綴 手 板 頭 , 以 紫 囊 裹 之 。 其 馀 王 公 卿 士 , 但 執 手 板 , 板 主 於 敬 , 不 執 笏 , 示 非 記 事 官 也 」 。 早 期 道 教 儀 禮 並 無 執 笏 之 禮 , 後 來 受 朝 禮 的 影 響 才 有 用 朝 板 的 。 今 道 教 科 儀 中 仍 有 用 笏 的 。 道 士 之 笏 , 大 多 是 竹 木 制 品 。 只 有 高 功 法 師 仍 有 使 用 象 牙 制 作 的 朝 板 。

 

作 用 : 道 士 在 科 儀 中 用 笏 只 是 朝 禮 。 《 道 書 援 神 契 》 稱 , 「 古 之 公 侯 皆 執 圭 。 《 周 禮 》 有 恒 圭 、 信 圭 、 躬 圭 。 《 禮 記 》 雲 : 士 執 魚 須 、 文 竹 、 木 簡 之 類 也 」 。 因 此 道 教 科 儀 中 用 笏 , 只 表 示 對 神 靈 的 尊 敬 。 「 敬 上 尊 賢 , 貴 不 逾 常 。 用 制 斯 器 , 備 對 遺 忘 」 道 書 稱 , 「 太 上 敕 陵 , 陽 監 受 教 , 稽 首 而 起 , 執 笏 戶 東 , 面 西 而 立 」 。

 

雲铛

 

雲 铛 、 樂 器 名 , 《 元 史 》 說 : 雲 铛 以 銅 為 小 鑼 形 , 有 一 外 架 , 連 有 長 柄 , 左 手 持 , 右 手 以 小 竹 根 鑲 象 牙 珠 擊 之 , 跟 隨 念 經 節 拍 敲 打 , 亦 名 雲 鑼 , 又 稱 雲 璈 。 《 道 書 援 神 契 》 說 : 「 古 者 祭 祀 有 樂 , 此 仿 之 也 , 手 執 者 象 天 樂 , 可 遊 行 而 奏 也 , 故 道 士 用 之 。 」

 

木魚

 

道 教 法 器 之 一 , 用 於 誦 經 敲 打 之 用 , 形 圓 如 魚 , 故 諱 木 魚 。 又 一 種 說 法 , 木 魚 造 形 , 類 似 人 的 頭 形 。 誦 經 的 磬 和 木 魚 配 用 , 磬 敲 響 若 「 醒 」 的 聲 音 , 木 魚 打 下 去 若 「 覺 」 的 聲 音 。 《 無 上 秘 要 》 說 : 「 木 魚 清 磬 , 振 醒 塵 寰 。 」

 

铙钹

 

铙 钹 , 道 場 擊 樂 , 亦 法 器 也 。 《 太 清 玉 冊 》 說 : 「 蚩 尤 驅 虎 豹 與 黃 帝 戰 , 黃 帝 擊 铙 钹 以 破 之 , 虎 豹 畏 铙 钹 之 聲 故 也 。 《 夷 寶 經 注 》 說 : 「 太 乙 救 苦 天 尊 , 跨 九 頭 獅 子 , 其 吼 聲 如 铙 钹 之 音 , 響 徹 地 獄 而 驚 破 之 。 」

 

麈尾

 

麈 尾 , 拂 塵 也 。 古 時 談 道 者 , 取 麈 尾 為 拂 子 , 所 以 指 教 授 聽 衆 也 。 《 晉 書 五 衍 傳 》 : 「 衍 既 有 盛 才 美 德 , 明 悟 若 神 , 妙 善 玄 言 , 唯 談 老 莊 為 事 , 每 提 玉 柄 麈 尾 , 與 手 同 色 。 」 麈 , 獸 之 一 類 , 産 於 甯 古 塔 , 烏 蘇 裏 江 等 處 , 頭 如 鹿 , 腳 類 牛 , 尾 類 驢 , 項 背 類 駱 駝 , 所 以 俗 稱 四 不 像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