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時用以記數和束心的工具;同時也是佛教弟子修行時必備的一種信物。


今天,很多喜歡時尚或顯示個性的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他們卻未必知道長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義:


根據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這種佛珠因為太長,只供極少數大德高僧和潛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此外極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為108粒(密宗行者為110粒),中品為54粒,其余有42粒、21粒、14粒及淨土宗的36粒、禅宗的18粒等。


佛珠的粒數各有其義:1080粒,是包括了十法界的各108個數;108粒,是表示單純的108種煩惱,或108尊佛的功德,或108種無量三昧等等;54粒的,是表示修身的境界;42粒的,表示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27粒的,表示聲聞之27聖賢;21粒的,是佛教中代表本有的十地與修身之十地及佛果;14粒的,表示仁王經所說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其余36、18等粒數的佛珠,有的是為了攜帶方便,分108數的三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而已,有的則是外道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他義。 念珠是佛教的一種用物,是念佛號或經咒時用以計數的工具,所以也稱“佛珠”或“數珠”。


通常用香木車成小圓粒,貫穿成串,也有用玉石、瑪瑙製作的。 一般的念珠粒數有14顆、18顆、21顆、27顆、36顆、42顆、54顆、108顆、1080顆之分。據說,世間有很多煩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撥一珠,就可解除煩惱。因為念佛時,要排除一切雜念邪思,做到心地清淨,所以念珠也稱“清心珠”。佛教所謂“誠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現代人們作為玩玉或藏玉,甚至作為一種時尚,雖不是信佛,也可將玉佛珠作為普通玉器藏玩,這樣不妨考慮選擇和田白玉或和田青玉佛珠,其質地細膩,油潤爽滑。翡翠料的佛珠雖然光澤漂亮,質地硬,可反覆的把玩天久容易“生毛”,失去原有神韻,故不如和田玉料的佛珠的越玩越“活”之優勢。佛珠的經常反覆把玩,使你手、腦、心並用,修身養性,有益健康,其樂自得。


念珠是念佛、持咒、誦經時用以收攝心意,消除妄念,專注精進的法器,同時又是記數的下具。唐朝飛錫以隨息念佛為珠:“吾則以出入息為念珠焉,稱佛名號,隨之于息。”並自稱“行住坐臥常用此珠。”


念珠長短的意義


念珠的粒數,按藏經的記載:最上品的念珠是一千零八十粒(這種念珠,因太長,僅為極少數高僧大德或潛修者使用,以及名僧在大法會中作為裝飾者外,極少人使用),上品一百零八粒(密宗行者為一百一十粒);中品五十四粒;下品二十七粒。另有四十二粒、二十一粒、十四粒及淨土宗的三十六粒、禅宗的十八粒等共九種。它的粒數各有其含義如一千零八十粒的,是包括了十法界的一百零八個數,而成為一千零八十粒。一百零八粒的,是表示單純的一百零八種煩惱;或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 或一百零八種無量三昧;或本有的五十四位與修證(由修行而得者)的五十四位。(一百零八數所代表的含義很多,不贅)。五十四粒的,是表示修生(即由精修行持而得的一種境界,與修證同)之五十四位,四十二粒,乃住、行、向、地等菩薩乘之階位也。二十七粒的是表聲聞之二十七賢聖。二十一粒的是表本有十地與修生之十地及佛果。十四粒的,是表示“仁王經所說的十四忍(三賢、十聖加正覺)。其余三十六、十八等粒數的,有的是為攜帶方便,使一百零八數三分之或六分之而已;有的則是外德所表之三十六天罡或十八種神通變化,別無他深義。

 

佛經中所說念珠之功德念珠有其功德,好的念珠,功德可以增加很多倍,不好的念珠,念一倍就是一倍。

 

根據“數珠功德經”的記載是這樣的:
鐵者:五倍。
赤銅者:十倍。
真珠珊瑚者:百倍。
木木患子者:(又名“無木患子”,可能為桃李之核,因其有避邢之功用故也)。千部。
蓮子者:萬倍。
帝釋青子者;百萬倍。(此物不明)
菩提子者:無數倍。


“攝真實經”中,則分念珠之功德為:
香木者:一分。
(金字旁加個俞)石(黃銅)、銅鐵 者:二分。
水精、真珠者:一分。
蓮子、金剛子者:二分。
諸寶及菩提子者:無數分。


另外,如“瑜伽念誦經”、“守護國界經”、“蘇悉地經”及“陀羅尼集經”等,對念珠之功德,均有記載。總而言之,所說都是以菩提子的功德最殊勝和最大,這是佛教中,無論出家在家,凡與佛有緣而喜修佛者,都喜歡使用菩提子念珠的原因。


但密宗修法或持咒,則有視法而用之說,唯鳳眼菩提子念珠可以通用,但其他念珠,經加持後,也有以一當很多倍的功能。


所以,修持佛法的同道們,如要使用珠念(因念珠還有避邪、避煞——引用外道名詞——的功用。)最好還是用菩提子,既可增加功德,又可助長道業也。


執持念珠的方法


“念佛或持咒為什麽要數念珠?”有些人會這 樣問。原因:
①可以收攝心意,使不外馳。
②有些修持的行人,希望能持念至某一最高數目,因而以之為計數的工具。


拿念珠的方法是:將念珠展開,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時,從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珠到母時,即刻由左向內轉過頭來,再從母恭旁的第一珠掐起,千萬不要跨越或直掐而過母珠。經云:“不應越母珠,蓦過越法罪。”“因繩線表觀音,母珠表彌陀也。”


另外,有些經典中,對于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記載。


《攝真實經》中對執持念珠的方法是這樣的:
佛部:應用右手母指與頭指(食指也)掐之。
金剛部:應用右手母指與無名指掐之。
蓮花部:應用右手母指與四指掐之。
羯磨部:應用右手母指與四指掐之。


《蘇悉地經》的記載是只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右手大指與無名指之頭相合,中指與小指直立,頭(食)指少屈,附于中指中節以掐之。
蓮花部:合大指與中指之頭。余指皆舒而掐之。
金剛部:合大指與食指之頭,余皆舒而掐之。


《軍荼利儀軌》云:以右手大指撚頭指,當心撥珠,余三指散直(這是佛部的“說法印”,亦名“持名印”,這裏則為“念誦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如轉法輪狀。


《無量壽儀軌》云:二手當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蓮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無名指移珠,誦至最後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為佛典所載,實際大多為唐密使用方法。唐密佛珠有兩個佛頭,表自度度他。唐密之所以以姆指與四指掐珠居多,因唐密五指以小指起表地、水、火、風、空,四指(即無名指)表水,唐密修行之真言種子,須借水澆灌之方得以發芽、生長。不過,現在大家都習慣了用《攝真實經》佛部和《蘇悉地經》金剛部的方法了。如果真是發心修行的善男子和善女子,我認為還是以遵照經典記載的掐珠法去修持為妙,因為功德究竟不同也。


使用念珠的規定:


掛珠通常是指一百零八粒以上可以掛在頸項上的念珠。使用掛珠很有講究,通常出家人之中,只有住持、長老、法會主持者及當家師才能掛珠子;或者出家受戒十年以上的師父才可掛珠子。念珠的鬚子,如果是當家師,鬚子掛在右邊;知客鬚子掛在左邊;主持大和尚須廣掛在背後,稱為拖珠。在家居士是絕對不可以掛念珠的。念珠掛在頸上掛一圈;如果手上拿著一定要是兩圈;如放在台案上,一定要放三圈,才合規矩。


念珠是修行的工具,念佛、持咒存乎一心。“靜慮離妄念,持珠當心上”。佛珠的數量、構造和質料都只是助道的助緣,不可過于著相和執著:“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心繫諸佛,珠可助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