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教是産生於中國本土的宗教。作為道教的兩大派別之一,全真派道土在多數人的心目中,就是青布道袍,玉簪髮髻,獨身隱居,與青山綠水為伍,同香燈木魚為伴,過著清苦而神秘的生活。的確,全真派道士的生活有其獨特的一面,他們的生活處處使人感覺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下面,讓我們從拜師、侍師、過堂、開靜與止靜等幾個方面走近全真派道士們,去感受他們如法如儀的生活。


拜師


中國社會歷來尊崇師長。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將老師比同父親,可見老師的重要地位。這是因為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養育靠父母,成才靠老師,老師是授業之匠,一個人事業成功與否要依靠老師的教育和培養。道教也十分重視師父的作用,道教有“三寶”之說。三寶指的是道、經、師。道為三教之宗,萬有之祖;經為渡世津樑;師為人天眼目。因此,歷史上道教對於師徒傳承十分重視。


明代周思德編纂的《上青靈寶濟度大成金書》中說:“修行之道,本在存師。師之不存,道之何得。所謂師者,曰度師。度師之師,曰籍師。籍師之師,曰經師。乃人間三師也。別有天上三師,乃太上老君為度師,太上道君為籍師,元始天尊為經師。”一個學道的人剛進道門拜的師父,就是度師,俗稱“小師”。進了道門,學習了道教基本的誦經禮懺,修煉養生,需要進一步學習做法事,當法師,可能需要再拜師父,俗稱“大師”。因此,一個全真派道士,可能有好幾個師父,就像一個學生在學校裏有許多教授不同課程的老師一樣。


道教的拜師儀式,除受到世俗社會學生拜老師方式的影響外,還在禮儀中加上了祝願祈禱等拜神的內容。


世俗社會拜師,一般就是老師先向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神位上香,行叩拜禮,然後端坐於神位旁邊。學生再給孔子神位上香,行叩拜禮。接著,學生向老師行叩拜禮,老師在座位上欠身答禮。老師給學生賜名號,全部儀式就結束了。從此學生就跟著老師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四書五經》等等。


當今道教的拜師禮儀,雷同於世俗的拜師禮儀,只是增加了道士祝願禮儀的內容。因為有祝願禮儀,因此拜師也要有個壇場。在壇場中,首先由道士行祝願禮儀。接著師父三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然後端坐予壇場一側。準備拜師的學道者跟著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然後向師父行三拜禮。師父賜起以後,賜道號予弟子。然後,在道士祝願禮儀之中,師父再率領弟子向神位行大禮,拜師儀式結束。

 

歷史上的拜師禮儀,可能要複雜一點。《全真清規》對於拜師禮儀的過程,並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說到了師父接納弟子前,對於弟子的情況必須了解清楚。“指蒙規式”稱,“師接弟子,先問悟透,善根深淺,又觀祖上門風善惡,便看本人才小才大,方可收錄”。有時候在拜師儀式中,還要安排師父說戒開示,弟子聽取訓示的節次。


侍師


中國人講究師道尊嚴,周思德的《上青靈寶濟度大成金書》說:“傳曰: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又曰:師者,傳道授業而解惑也。經曰:無師不度,非師不仙。三寶之中,而師與焉,則師之為任顧不重哉……如是為師,行持齋醮,俯仰無愧高厚,幽明無所小格,孰不曰吾師乎。若乃黃冠白簡,素無道行可稱,妄自尊大,濫披法服,升壇行事,如此,則望神之聽之,不亦難矣。噫!若人者,其自贻天譴,可勝惜哉。”由此可知,社會上的老師有好老師和不合格老師之分,道門中的師父亦然。不過,絕大多數師父還是稱職的。因為如此,道門中對於弟子侍奉師父的禮儀也有許多規定,當然,對師父如何對待弟子也有許多規矩。師徒關係的總原則,可以用唐代朱法滿在《要修科儀戒律鈔》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弟子見師,敬事如父母。師主見弟子,念之如赤子。”


從師徒間的稱呼來說,唐代道士朱法滿在《要修科儀戒律鈔》中說到:“師與弟子言,皆稱昔我卿弟子,弟子亦如此,天親也。凡事師門,外稱弟子,內稱名,不稱姓。師之師,準祖師。祖師之師,準曾祖。曾祖之師,準高祖。高祖之師,一號宗師。宗師至弟子身,是為五代。祖師至敬禮訊,言語書略同,悉稱弟子,不得慢言”。“弟子不得喚師作道士,皆言家師、和師、大師、尊師、師主也”。 “弟子向師主,皆稱名”。“弟子作書與師主,須啓書,悉稱名,不得輕慢。”


道士朱法滿在《要修科儀戒律鈔》中還說到:“弟子隨師起居,行止遊履,皆正當謙卑恭敬,不得斯須無有禮法”。“弟子於師處同食,不得先食,皆須師前弟子後也。若師命同食,弟子食”。“弟子與師共房,不得先在師前眠,臥不得在後起”。“弟子師同在座席,若師起居行止,弟子起下地倚,不得晏然端坐”。“弟子侍從師主,若值賓客,弟子皆侍衛師左右,不得放抗大座,與凡無別”。“弟子謁拜於師,朔望皆朝服而朝”,“弟子別師主,經月晦朔及三元吉日,不見師,須拜三拜”。“弟子別師主,經一宿以上,五宿以下,皆整衣服,執笏,再拜問訊”。“弟子別師,經一月以下,皆冠帶執笏問訊,不得白服隨時”。“弟子得師書告,皆燒香執笏,整衣冠,拜三拜,發書讀之。即是崇依上聖,弘道孝敬,乃合先聖心”。“師主大德若從遠歸,命所使先到觀中令知。歸至,弟子則整衣披,出觀迎接”等等。


可見,道門對於侍奉禮儀的規定是十分細緻的。全真派的《全真清規》的“指蒙規式”中也有規定,稱“有志之人,親奉明師,朝參暮禮,聽而從之”,“但見尊長,叉手在心,側身並拱,旁邊侍立。待尊長已過,方可回身。或見客人,必先稽首,通報尊長,準備茶湯。先迎主人,後過客人,叉手侍立。先收客餞,後收主餞。客若起身,先出門捲簾,客主出而後隨之”。可見,全真派弟子侍奉師長的各種禮儀規定是十分細緻的。


過堂


齋堂俗稱食堂,是道士用膳的地方。全真叢林對觀內道士用膳也有一整套的禮儀。實行這些禮儀,就是為了使道士堅定道心,行動統一,不致散漫。全真道士過堂有五個特點:用膳時間以梆子三聲為準;道士列隊進入齋堂;用膳以前要化食念咒;用膳時間不准喧嘩;用膳完畢拱禮而退。


王信安道長說:“叢林道衆每日除三次上殿誦經外,還要每日早、午兩次過齋堂,獻齋,念供。在獻供用齋前,聽取廚房飯頭三梆為令,道衆即時頂冠束帶,衣帽齊正,齊集齋堂院前,排班站隊,班分左右兩行,對面站候,經師執罄帶班。這時管齋堂的堂頭,從廚房請齋供,香竈進入齋堂獻香供,出食後(即出孤食)堂頭敲三聲罄,飯頭接罄,開梆打點,然後經師鳴罄,帶班進入齋堂,分左右兩行,按班就序,拱手站立,由經師起誦‘供養咒’,全堂道衆隨聲同念。供養念迄,經師化食(化食用咒,名叫化孤食。叢林每到初一、十五日,經師道衆到孤魂壇前,擻食,誦經,超拔孤魂,名叫赦孤)。道衆稍進幾口齋飯即止,大衆接著再念‘結齋咒’ 訖,堂頭撤供走出齋堂後,經師喊聲‘大衆請齋’,大衆便落座正式進餐。在進餐用齋時,必須嚴肅鎮靜,不得交談喧嘩吵鬧,不得聲振筷碗。齋堂進餐有行堂者一人,各持其桶,專供菜飯。如需要菜飯多少,均以執筷劃圈為令,甚忌言語。大衆用齋訖,各自朝上拱禮而退。”


開靜與止靜


所謂開靜與止靜,就是俗稱的作息、時間。道教傳統的說法是開止,也就是開靜、止靜的意思。一個宮觀是一個傳道弘道的場所,因此宮觀就是一個社會組織。宮觀裏面有許多道士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作息、制度,就無法將宮觀裏的道士團結起來,共同來完成弘道的事業。


有個叫吉岡義豐的日本人在參觀了北京白雲觀道士的生活起居後寫了《道士的生活》一文,詳細記載了道士的“作息”時間:“夏天五點半鍾,東方天剛亮,清脆的梆子聲打破了白雲觀的寧靜。梆子一共敲五下,三下慢,兩下快,一天開始了。苦行道士默默地幹著自己的活,除草、擔水、打掃殿堂、做早飯。上層道士也起來了,梳頭、洗臉、穿袍、戴冠。六點半鐘雲板一敲,上老律堂念早壇功課經。早壇功課一般由監院和七個道士上殿,監院主祭誦經。敲擊鐘板有一定的規矩,敲幾下鐘就得敲幾下板:敲一下鐘擊一下板,敲兩下鐘擊兩下板,敲三下鐘擊三下板。每逢聖誕節日還要擊大鼓。日常功課只用鐘板,敲擊鐘板不得超過二下,所誦經文在《全真功課經》裏全有。每逢陰曆初一、十五和諸神聖誕,道士們要加念《玉皇經》、《三官經》、《真武經》和其它經卷……晚上九點鐘敲鐘板,可以寬袍休息,一天的緊張總算過去了。道士們在廟周圍散步……十點鍾敲梆子,準備就寢。北京的夏天很長,不到十點天不黑。廟裏有夜巡房,每兩小時巡房敲更一遍。”


以上,就是全真派道士日常生活的幾個小景,儘管某些規定有人會以為繁瑣,但是,大多數全真派道士們至今還遵循著、實踐著,並且以此作為對自己堅定信仰的磨練,作為對道門優良傳統的繼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