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呂蒙正(944-1011),字聖功,河南洛陽(今屬河南省)人。生於後晉出帝開運三年,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丑科狀元。北宋時期,曾三次入相。

他出身貧寒,深刻體會窮人的苦難,所以讀書勤奮、工作勤奮、愛民勤奮。

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和寇准一起在破窯讀書,體會了人間冷暖,後來,做了宰相,更體會到人心的寵辱。所以他寫了一段《破窯賦》。

為什麽寫出《破窯賦》呢?

原來,呂蒙正除了擔任宰相,同時兼任太子的老師。

皇帝太子(真宗)年少時目中無人,沒有哪個太師敢當面教訓太子。呂蒙正決定寫一篇文章,來告誡太子。於是寫了這篇《破窯賦》。

這篇文章,雖然內容短小,但是卻包含了無窮智慧,聰明的太子一下子就懂得其中的道理。
太子讀過此文後,一改常態此後常虛心向他人請教最終做得真宗皇帝。
 
 
 
《破窯賦》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家雞翼大飛不及鳥。

馬有千里之程,無人不能自往。

人有淩雲之志,非運不能騰達。

文章蓋世孔子尚困於陳邦,略超群太公垂釣於渭水。

盜跖年長不是善良之輩,顔回命短非凶惡之徒。

堯舜至聖卻生不肖之子,鼓叟頑呆反生大聖之兒。

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

晏子身無五尺,封為齊國丞相。

孔明居臥草廬,能作蜀漢軍師。

韓信無縛雞之力,封為漢朝大將。

馮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無封。

李廣有射虎之威,終身不第。

楚王雖雄,難免烏江自刎。

漢王雖弱,卻有河山萬里。

滿腹經綸白髮不第,才疏學淺少年登科。

有先富而後貧,有先貧而後富。

蛟龍未遇,潛身於魚蝦之間。

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

地不得時,草木不長。

水不得時,風浪不平。

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昔時也,余在洛陽,日投僧院,夜宿寒窯,布衣不能遮其體,淡粥不能充其饑,上人憎,下人厭,皆言余之賤也,余曰:非賤也,乃時也運也命也。

余及第登科,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秧,思衣則有绫羅錦緞,思食則有山珍海味,上人奉,下人擁,人皆仰慕,言余之貴也,余曰:非貴也,乃時也運也命也。

蓋人生在世,富貴不可捧,貧賤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環,終而復始者也。

——[宋]宰相·呂蒙正
 
 
 
呂蒙正憑什麽贏得頭名狀元呢?

因呂蒙正年少於僧院長大,熟讀各部經書,深得佛學教諱。考試的試卷與衆不同,他沒有長篇大論,卻抓住佛學悟“空”受“苦”的道理,看淡一名利,他在試卷中寫道:“不能為天子謀事者不奇,奇者乃為能天下人謀事者,天子如不能謀則需能謀者而助天子也。”他大膽的言論受到大學士的賞識,果然金榜提名位列三公,並且知才善用,處處為百姓著想。

呂蒙正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升州。太宗征討太原,呂蒙正被授著作郎,入值史館。太平興國五年(980),拜左補闕,知制誥。八年,任參知政事。端拱元年(988年),罷李昉,拜呂蒙正為宰相。
 
呂蒙正為人質厚寬簡,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不允者,必不強力推行。與開國元老趙普同在相位, 關係極為融洽。淳化二年(991年),諫官宋沆上疏,忤怒太宗,呂蒙正受牽連,被罷貶為吏部尚書。
 
淳化四年,真相大白,復以本官入相。呂蒙正為官清廉,曾有人獻古鏡,言能照二百里,呂蒙正笑而卻之道:“我臉不過盆子大,安用照二百里!”聞者歎服。
 
至道元年(995年),太宗再度罷貶呂蒙正,呂蒙正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期間,政尚寬靜,事多委任屬僚,其總裁定奪而已。

真宗即位(998年),呂蒙正被任命為左仆射,為感先帝之恩,呂蒙正獻家財三百萬助之朝廷。咸平四年(1001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六年,封萊國公,授太子太師。
 
不久,因病辭官,回歸故里。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禪泰山,過洛陽兩次看望呂蒙正,曾問其子中誰可為官。呂蒙正道:“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呂夷簡,真乃宰相器也!”

呂蒙正病逝於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享年六十七歲,谥文穆,贈中書令。

關於呂蒙正,有極多的典故和故事。呂蒙正少時家道敗落,父母雙亡,貧寒交加,風餐露宿,求助親朋舊故無門,淪為乞丐,其淒涼悲慘及至人間極限。所以民間論到誰人窮極,則有“窮過呂蒙正”之喻。
 
有一年過年,呂蒙正見家中空無一物,悲傷之餘,寫下一副春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六七八九”,橫批為“南北”。暗喻“缺衣少食”,“沒有東西”。一時間傳為奇談。

儘管貧窮,呂蒙正還是少立大志,奮發苦讀,終於中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丑科狀元。之後,皇帝賜予狀元府。於是,親朋故交、士紳舊故、達官貴人、商賈巨富,成百上千,皆攜重禮厚金登門祝賀,一時門庭若市。
 
呂蒙正管家傭人無不雀躍喜極,報知呂蒙正。呂蒙正卻說:“我只有親人一家,何來如許親朋?”管家忙將賀喜禮單送上,曰:“大人親朋故舊遍四海,怎說僅有一家?”呂蒙正笑而不答,只吩咐閉門謝客。
 
三天後,呂蒙正喚來管家說:“我的親人已到了。我有一聯,將其張貼於大門,只有挺胸而進者,即為親朋,不得怠慢。”管家忙將對聯貼上。
 
上聯為:
“舊歲饑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下聯為:
“今科僥倖,吃穿有指望,奪取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王五馬六,踵門慶賀,盡來錦上添花。”
 
送禮之人看了大為羞愧,紛紛離去。只有一個衣著補丁、手提一串豆腐乾的五旬老漢昂首而入。呂蒙正聞報喜極,親至前門迎進,並設酒席與老漢盡歡。
 
據說,呂蒙正以後還多次屈尊老漢家,老漢也成了呂蒙正家中座上常客。原來,這老漢及老伴乃以做豆腐為生的貧民,當呂蒙正饑寒交加時,老漢為其處境困極而苦讀所感,識之為英才,常以粗茶淡飯、水酒豆腐濟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