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起中國歷史,人們最津津樂道的是三國時期。這並非得益於史書《三國志》,而是得益於《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我國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長篇歷史小說,至今仍深受讀者的喜愛。
從三國歷史到《三國演義》歷史上的三國時期,開始於公元220 年曹丕代漢稱帝,改國號為魏。
次年,即221 年,劉備在四川稱帝,這就是蜀漢,簡稱蜀。
孫權在222 年改元黃武,229 年在江東稱帝,這就是吳。
魏、蜀、吳就是我們說的三國。公元263 年,魏先滅蜀漢;265 年,司馬炎廢魏建晉。280 年,晉滅吳。至此,三國被晉消滅,歸於統一。
所以,歷史上講的三國時期是從220 年到280 年60年的歷史。不過,從公元212 年孫權移到建業(今南京),次年曹操自立為魏公,又次年劉備入成都做益州牧開始,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
當然,要探究三國的形成過程,就要追溯到公元184 年的黃巾起義。因為從這時起,漢帝國已開始動搖,而建立三國的統治集團就是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因此,一般人心目中的三國的概念包括了從公元184 年黃巾起義到280 年司馬炎統一全國將近一個世紀的歷史。《三國演義》所描寫的正是這一段歷史。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民生凋敝,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到公元184 年,終於釀成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為鎮壓起義,各軍閥招兵買馬,於是群雄蜂起。這時,宮中外戚與宦官的爭鬥也更激烈。
公元189 年,外戚何進為除掉宦官蹇碩等,招涼州軍閥董卓進京。董卓一入洛陽,就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企圖奪取大權。
於是在公元190 年,以袁紹為首的十路軍從組成“關東軍”,討伐董卓,軍閥混戰由此開始。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各軍閥乘機擴充自己的勢力。董卓被殺後,袁紹、袁術、曹操的勢力最為強大。
公元200 年,曹操與袁紹決戰於官渡,曹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經過幾年奮戰,曹操統一了北方。208 年,曹操率十多萬大軍南下攻下荊州,要渡長江打孫權,實現統一。
結果,孫權、劉備聯合起來,火燒戰船,大敗曹操,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這一戰,徹底打破了曹操統一全國的計劃,穩定了孫權的地位,也為劉備進入益州提供了條件。
之後,曹操退回中原,屯田練兵,準備再戰,但經過四、五年苦戰得到的漢中,到219 年又為劉備所得。220 年,曹操病死,曹丕廢漢帝建立魏國,但一直無力統一全國。
劉備在赤壁之戰後,進入四川,221 年建立了蜀漢。此間,關羽曾從江陵北攻曹操,形勢有利,但吳兵卻乘機襲擊其後方,佔領江陵,殺死關羽。
222 年,劉備為了報仇,大舉攻吳,結果在猇亭慘敗,被迫逃回,第二年便病死了。兒子劉禪繼位,諸葛亮輔政。
此時,蜀國處境艱難,諸葛亮通過“七擒七縱”降服孟獲。又通過六出祁山,穩定北方。但最後一次,卻病死於五丈原。
諸葛亮死後,蜀國內部矛盾加劇,加上連年戰爭,民力疲敝,終於在263 年,被司馬昭滅掉。兩年以後,司馬昭病死,兒子司馬炎逼曹奐讓位,自己做了晉朝皇帝,魏亡。
東吳方面,孫權死後也一直爭鬥不休,司馬炎在279 年發20萬大軍攻吳,次年攻到建業,吳國亦亡。三分天下的局面最後被晉統一了。
三國鼎立的局面剛結束,由蜀漢入西晉的史學家陳壽,就搜集史料,寫出史學名著《三國志》。
不久,另一位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做注,引書二百多種,補充了大量史料,為後人“演義”三國歷史,提供了基礎。
與此同時,不少野史雜記中,也記載了許多三國故事,如裴啓的《語林》、干寶的《搜神記》、殷芸的《小說》等。與正史不同,這些記載有較多的虛構成份。
到宋代,城市經濟繁榮,各種娛樂“伎藝”應運而生,“說話”就是其中之一。說話就是講故事。“說話”中有一科是講史,演說前代歷史故事,三國故事就是講史的重要題材。據記載,北宋時已出現“說三分”的專家。
元朝雜劇盛行,三國劇目有三十多種,如《單刀會》、《三英戰呂布》、《赤壁鏖兵》等。
後來,有人將流行的三國故事加以聯綴、整理,組成長篇故事,我們今天見到的是元代刊印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分上、中、下三卷。每卷分上下兩欄,上圖下文,其中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的形象已相當突出,其中也雜有劉、關、張落草等荒誕不經和因果報應的章節;而且描寫粗疏,文詞鄙陋,人名地名也多謬誤,但已俱備了《三國演義》的雛形。
羅貫中就是在正史的基礎上,博採以上創作,寫出了《三國志通俗演義》。
對羅貫中的情況,我們了解很少,連他的籍貫和生活年代都有很大分歧。一般認為他是元末明初太原人,號湖海散人,性格孤僻,經歷坎坷,胸有大志,難以實現,於是寄情於文學。
還有人說,他還曾編撰十七史演義,但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只有四五種,如《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還有人說,他也是《水滸傳》的編寫者之一。
到了清代初年,批評家毛綸、毛宗崗父子對《三國演義》進行了全面修訂:修改內容,辨正史事;整理回目,改為對偶;增刪詩文,削減論贊;注重辭藻,修改文句,又加上評點,譽之為第一才子書,成為後來最通行的本子。
給古人以藝術生命《三國演義》既然是小說,就不可能完全拘泥於歷史事實,否則,就難以刻畫出栩栩如生的場景和人物。
《三國演義》基本上依據正史,同時又有相當的虛構,這就是前人所說的“七實三虛”。因此,不能把《三國演義》作為史書來看,因為作品中的不少情節、細節出於虛構。
當然也不能因此而責備《三國演義》,因為假如沒有這些虛構,《三國演義》就很難成為精彩的小說。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