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去七佛,又稱原始七佛,佛教認為過去共有七佛,而釋迦牟尼(Sakyamuni)是最後一位,俗名悉達多,在他之前還有先出世的六佛──毗婆尸佛(Vipasyin)、尸棄佛(Sikhin)、毗舍婆佛(Visvabhu)、拘留孫佛(Krakucchanda)、拘那含佛(Kanakamuni)、迦葉佛(Kasyapa,又稱燃燈古佛 Dipankara),前三佛為過去莊嚴劫千佛的三佛,後四佛為現在賢劫千佛的四佛。
過去七佛,是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過去六位佛,加上釋迦牟尼佛為過去在娑婆世界渡衆的七佛。
1.毗婆尸佛
梵文 Vipasyin ,又作毗缽尸,微缽尸,為過去七佛的第一位,義曰勝觀,種種觀,種種見等。據說其出世時間,距今有九十一劫,(佛教的說法,一劫為13億4千萬年)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六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十萬,第三次八萬。
2.尸棄佛
梵文 Sikhin 又作式式棄,大論作嚴那尸棄。為過去七佛的第二位,義曰頂髻,最上。在過去三十一劫時出世,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八萬,第三次七萬。
3.毗舍婆佛
梵文 Visvabhu 又作毗濕婆,毗舍浮,毘攝羅等, 義曰一切有,為過去七佛的第三佛。據說其出世的時間,距今已三十一劫。主要弟子是扶遊和郁多摩。舉行過二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七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六萬。
4.拘樓孫佛
梵文 Krakucchanda 又作拘留孫佛,鳩樓孫佛,拘留秦,迦羅鳩餐陀等。義曰:所應斷已斷,減累,成就美妙等。即過去七佛的第四位。在現在賢劫的一千佛之首,在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六萬歲時出世。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四萬弟子參加,他的上首弟子是薩尼和毗樓。
5.拘那含佛
又作拘那含牟尼,俱那含等, 義曰金寂,為過去七佛的第五佛。在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四萬歲時出世。阿彌陀佛的前身是他的弟子。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三萬弟子參加。
6.迦葉佛
梵文 Kasyapa。義曰:飲光。即過去七佛的第六位。騎一頭獅子,是釋迦牟尼前世之師。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二萬弟子參加,他的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羅婆。
7.釋迦牟尼佛
梵語 Sakyamuni 的音譯。佛教創始人。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 '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俗名悉達多,生於公元前五六六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
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禪中,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境界,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
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並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公元前四八六年圓寂。簡稱為"釋迦"。
相傳佛陀入滅後,弟子們焚化佛祖遺體,於灰燼中得4顆牙齒以及指骨、頭蓋骨、毛髮等物。
弟子們將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養,頂禮膜拜。
後來,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