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陰身之壽命,每七日為一周期,亦即中陰身每七日內皆有可能轉世一次。故每七日需為亡者誦經、做七或拜懺、念佛,以增亡者之福,期令投生善處。若亡者善根深厚,或可藉念佛功德得渡,往生極樂世界。

然所謂七日一周期之壽命,亦為一概略數字,非必定如是。有斷氣後三、四日即轉世,然亦不乏逾經月未投胎者。七七四十九日後尚未投胎,倘未藉任何善根之力,則會淪為鬼道。

民間有「牽亡魂」之習俗,若已亡故三年五載,仍可牽出亡魂,即表此人已落入鬼道。因中陰壽長至多四十九日,於此期間未轉世即化為鬼,極難超生。以其屬另一道,既已形成固定生命形態,欲由此模式轉換為另一模式,殊屬不易。

故應於亡故之四十九日內,積極做種種功德。然此為亡羊補牢之作法,若欲正本清源,實應於平日即早作準備,精勤不懈,行善佈施。莫俟往生後由子孫代做,所得利益相去甚遠。

死往何處

死亡並非意味全盤毀滅,乃為另一生命之肇始。人亡故後,隨三種力量而去。

1、隨業而去:

隨所造善惡業中最重者投生。業即為一種造作,具因果之連鎖性。商有商業,工有工業,行善有善業,為惡有惡業,故古德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具真知灼見之智者,應及時行善、用功,求往生極樂。

既知命終將隨業而去,當於一切造作皆善加用心,因造作即形成吾人之業。

2、隨念而去:

意即隨起心動念而去。舉例言之:一人每日瞋恚憤怒,此發怒之力量(念頭)勝過其他,以瞋心將化作火,此人臨命終極易墮地獄。若貪念重,執著子孫、財産,臨命終強者先牽,何種念頭最強,即順該念頭去投胎。

當知,修行即在修正自己的念頭。若不識此,雖拜佛、禮懺、作早晚課,卻未在修正念頭上下手,念頭始終於原地打轉,未能寬恕他人,芝麻小事即被束縛,雖終日念佛,然閒來即道人長短,徒重形式,未掌握修行要旨。如實修行者即無諍,非但與衆生無諍,其內在亦無抗拒。是以於起心動念應特加警惕。

3、隨習氣而去:

習氣極難斷。初始,我人製造習氣,日積月累,我人遂為習氣所控制。就物理學上而言,即為「慣性作用」。投胎時,多隨平生最重之習氣,相引至同類環境。若持名念佛,積習日久,彌留之際,佛號自然脫口而出。

生命若屬斷滅,因果觀念必蕩然無存。為非作歹、作奸犯科等亂象勢將層出不窮,後果不堪設想。幸而生命有連續性,方可遏彼邪風。正因其為連續性,故應正視「死亡」問題,對臨終至投胎之注意事項,應列為生命中極緊要之功課。

印光大師曾云:「平日不念佛人,臨終善友開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臨終若被無知眷屬,預為揩身換衣,及問諸事與哭泣等,由此因緣,破壞正念,遂難往生。」足證臨終處理至為緊要。可歎世間衆生未諳此,往往草率行之,或沿襲舊習,妄自施為。如斷氣即送進冰庫,或倉促為亡者更衣等錯誤處理方式。

中陰歷程

人於氣絕命終後,神識脫離色身,尚在昏沉恍惚之境,約三、四日,猶不知己身已亡。待見親屬為己設供祭拜,方覺察與親友已成隔世。

此時業力形成之烈風,驟然吹起,中陰唯有任其擺佈。強大光焰伴隨雷電巨響,令中陰心膽俱裂。無數食人夜叉、野獸緊追不捨,淒厲哀號不絕於耳,又復狂風暴雨、山崩海嘯,中陰驚惶失措,四處逃竄,又被追逼至深不可測,象徵自身累劫貪瞋癡之白、黑、紅三座懸崖絕壁。

此情此景係亡者業力所感,生前行善,感得樂境;生前為惡,感得苦境。故生前所作所為,所思所慮,影響至劇。所現景象,象徵前世習性,暴風雨表貪欲,烈風表瞋恚,黑暗表無明,喧擾表衝突之情緒與習性之結合。

然究其實,乃無明所投射,其性本空。中陰既非血肉之軀,乃微薄四大和合之身,本質亦空,空何能壞空?是以毋需恐懼,當保持正念。

中陰因歷諸苦,急欲覓色身棲止。此時,五方佛界交替放射耀眼燦爛之藍光、清淨白光、黃光、紅色寶焰妙光及強烈綠光,奈因業力,中陰反畏懼不前。六凡道之劣光亦倏忽顯現,天道之微白光,人道之淺黃光,阿修羅道之淡綠光,地獄道之黑煙,餓鬼道之淡紅光,畜生道之淺藍光,因其柔和暗淡,中陰業力應感何道,彼道之光即愈顯而易見,遂投生於彼,此即其來世父母行淫之光。

於瀕死體驗中,見佛見仙者有之,見閻王鬼怪者亦不乏其人,足見各人死後所至之處,非同一世界。

庫布勒.羅絲認為:「瀕死患者所體驗者非死後世界,乃是自生至死之移動過程。就物理學而言,所謂“存在”,必以客觀、普遍為原則,然就心靈世界而言,存在毋須此二要件,但凡由主體所創造者,乃是一種主觀之存在,故其所謂之“現實”,亦為主觀之見解。瀕死體驗之現實性,乃體驗者自行創造,是以其內容亦因人而異,自是理所當然。」

科學家認為:「假設死後世界確實存在,則此世界恐非一單一、單調之世界,而是與現實世界相同,充滿多樣性之世界。」是以中陰身所歷之境,實為自己業力所感,即可由此得證。

中陰身之前二十一日,亡者於生前之記憶仍極鮮明,故為其做功德最能獲益。此後業力形成,較難超度。

據云:中陰身每七日皆需重歷死亡時心境,安詳而逝者,重現安詳心境,反之亦然。衆多中陰身聚集於男女交媾處,尋求有業緣之父母投胎,其中或有一中陰身遂其所願,餘者則絕望而死。然此死生,乃彼無明心中所現之生滅相,非世俗之生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