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呂洞賓的生平事跡歷來撲朔迷離。本文在前賢有關考證的基礎上,發掘了一些新的史料,綜合敘述了各種文獻對呂洞賓的名字、身世、生年、籍貫、是否中舉等情況的不同記載,並作了考辨。本文考證出呂洞賓的師父有四位,並發現北宋秦觀的《魏景傳》是較早記述鍾呂內丹派世系的文獻。
 

一、名字

關於呂洞賓的名字,文獻中有多種記載。最常見的說法是名岩,字洞賓,號純陽子。南宋曾慥《集仙傳》則說“又字希聖”。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二十九“嶽州”和《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三十四“仙佛”則載洞賓名“岩客”。按,北宋中後期人範致明《嶽陽風土記》載:“慶曆( 1041 - 1048 )中天章閣待制滕宗諒(字子京)坐事謫守嶽陽,一日有刺謁云‘回岩客'。子京曰:‘此呂洞賓也,變易姓名爾。'”因呂洞賓常常化名出現,故諸書所載不一。其最常用的自稱是回道人(或回山人),故世亦呼為回仙、回公。北宋劉斧《青瑣高議·前集》卷八《呂先生記》說:“先生所以姓回者,蓋渾其跡,不使人識耳。回字乃二口,二口即呂字也。”元初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下簡稱《仙鑒》)卷三十一“鍾離權”條謂其本名為呂紹先,拜鍾離權為師後,鍾離權為其更名岩字洞賓。
 

二、身世

關於呂洞賓的身世,許多典籍均載其為呂渭之孫、呂讓之子。北宋初楊億《談苑》載:“張洎家居,忽外有一隱士通謁,乃洞賓名姓,洎倒屣見之。洞賓自言呂渭之後,渭四子,溫、恭、儉、讓。讓終海州刺史,洞賓系出海州房。讓所任官,《唐書》不載。”《嶽陽風土記》說:“先生名岩字洞賓,河中府人,唐禮部尚書渭之孫。渭四子,溫、恭、儉、讓。讓終海州刺史。先生海州出也。”北宋末葉夢得《岩下放言》卷中亦說:“世傳神仙呂洞賓名岩,洞賓其字也。唐呂渭之後。”按:《舊唐書》和《新唐書》皆有呂渭傳。呂渭乃河中府(府治在今山西永濟)人,生於開元二十三年( 735 年),卒於貞元十六年( 800 年)。官至禮部侍郎。四子溫、恭、儉、讓,皆有美才。溫官至戶部員外郎,恭、儉皆官至侍禦史,讓官至太子右庶子。清初張爾岐《蒿庵閒話》載:“天啓( 1621 - 1627 )中,濟南盛傳《呂仙自敘傳》,云是得自乩筆者,傳云:呂仙本唐宗室,避武氏之禍,挾妻而遁,因易呂姓;以山居,故名岩,字洞賓;妻又死,號純陽子。”此說雖然後來流傳頗廣,但因晚出,故不足徵信。清乾隆年間劉體恕所編《呂祖全書》,在《呂祖本傳》前之《小序》中,也批評“傳聞之異,有謂(呂祖)本唐宗室姓李,或曰名珏,或曰名瓊,以夫婦入山雙修,易姓呂”的說法。
 

三、生年

關於呂洞賓的生年,各種說法不一,最早說他是唐太宗時人,最遲說他是唐僖宗時人,道教典籍則大多說他生於唐德宗貞元年間。《仙鑒》卷四十五“呂岩”條說“貞元十二年丙子( 796 年) 四月十四日 生”。元代劉志玄等《金蓮正宗仙源像傳》亦謂生於“唐德宗貞元丙子( 796 年)”。元代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則既說“生於天寶十四年乙未( 755 年) 四月十四日 巳時”,又載“一云生於唐德宗貞元丙子( 796 年)”。元代苗善時《純 陽帝 君神化妙通紀》卷一則說生於“貞元十四年( 798 年) 四月十四日 巳時”。而元初秦志安《金蓮正宗記》卷一則謂生於“唐德宗興元十四年丙子”。此一記載顯然有誤。唐德宗興元年號只使用了一年,興元十四年疑為貞元十四年;但貞元十四年的干支紀年為戊寅,而非丙子。在上述幾種說法中,“貞元十四年”說得到了道教中人的普遍認同。明《萬曆續道藏》所收《呂祖志》、清乾隆年間刊刻《呂祖全書》均採用了“貞元十四年”說。
 

四、籍貫

關於呂洞賓的籍貫,亦存在多種說法。較早的宋代記載,說他是“關中逸人”或“關右人”。如北宋張方平《樂全集》卷三十三《華山重修雲台觀記》說:“關中逸人呂洞賓,有劍術,雖數百里,頃刻輒至。”並謂“此皆舊史之文也”。北宋王舉《雅言敘述》有《呂洞賓傳》,“雲關右人,咸通( 860 — 873 年)初舉進士不第”,值黃巢之亂,“攜家隱居終南山,學老子法”。宋代王常《真一金丹訣》謂呂洞賓為“鄂州進士”。南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二十九則說:“唐呂仙人故家嶽陽,今其地名仙人村,呂姓尚多。”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謂呂洞賓有自傳存於嶽州石刻上,“云吾乃京兆(一作京川)人”。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卷八和元代郝天挺《唐詩鼓吹》卷六亦謂呂洞賓為“京兆人”。南宋曾慥《集仙傳》則說呂洞賓為九江人。金朝袁從義《有唐純陽呂真人祠堂記》說:“真人諱岩,字洞賓,道號純陽子,世為河中永樂人”,“永樂鎮東北隅,行百步許曰招賢里,通道之北,即有唐得道 呂 君之故居也”。《金蓮正宗記》、《金蓮正宗仙源像傳》、《純 陽帝 君神化妙通紀》、《上陽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均謂呂洞賓為永樂人。《仙鑒》卷四十五則既說“世傳以為東平人”,又說“一云西京河南府蒲坂縣永樂鎮人,即今河東河中府也”。按,“東平人”與“河中府人”二說,並不矛盾。山東東平為呂氏郡望,故呂氏後裔遷至河中府者,仍自稱東平人。呂溫所作《裴氏海昏集序》、《 陳 先生墓表》等,均自題“東平呂某述”。對於呂洞賓籍貫衆說紛纭的現象,苗善時在《純 陽帝 君神化妙通紀》卷一中解釋說:“或疑各本載帝君生所及居處不一,詳推乃父仕宦遷移,又作者欲在本鄉人物為美,是以差誤不一”。元代,全真道士在永樂鎮修建純陽萬壽宮。從此,以永樂鎮為呂祖故里的說法得到了道教中人的普遍認同。
 

五、是否中舉

關於呂洞賓是否中過進士,也有多種說法。《雅言敘述》說他“咸通( 860 — 873 年)初舉進士不第”。《嶽陽風土記》說“會昌( 841 - 846 )中兩舉進士不第”。北宋末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二說:“世傳呂公得道之士,唐僖宗時( 874 - 888 年)進士”。《真一金丹訣》說“經數舉,不第其名”。《能改齋漫錄》卷十八說“唐末累舉進士不第”。南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卷五引《丹訣》說“呂洞賓舉進士,兩至禮部皆不利”。《有唐純陽呂真人祠堂記》說“當敬宗寶曆元年( 825 年),舉進士甲科中選”。《仙鑒》卷三十一“鍾離權”條謂呂洞賓“屢舉不第”,卷四十五“呂岩”條則既說其“至文宗開成二年丁巳( 837 年)擢舉進士”,又載“一云武宗會昌( 841 - 846 年)中兩舉進士不第”。《金蓮正宗記》卷一則說“唐文宗開成元年( 836 年)丁酉歲擢進士第”。按此說有誤,唐文宗開成元年為丙辰歲,丁酉歲應為唐憲宗元和十二年( 817 年)。《金蓮正宗仙源像傳》謂“年弱冠登進士第”。《唐才子傳》卷八則說“咸通( 860 — 873 年)初中第,兩調縣令”。關於呂洞賓是否中舉,聯系呂氏家族在當時的處境,我們認為“不第”的可能性大。據《舊唐書·呂渭傳》載:“長慶( 821 - 824 年)以後,李德裕黨盛,呂氏諸子無至達官者。”諸書所載呂洞賓應舉的時間,大多在長慶以後,故謂其“屢舉不第”,較符合歷史事實。
 

六、師承

關於呂洞賓的師承,據《道藏》內外文獻,其名字可考者計有四位,分別是鍾離權、苦竹真人、崔希範和火龍真人。

鍾呂傳道的故事在教門內外廣泛流傳。關於鍾離權為呂洞賓之師的較早記載見於北宋秦觀的《淮海集》。秦觀在該文集卷二十五《魏景傳》中說,魏景“遇華山元翁,從授煉丹鑄劍長生之術。元翁名碧天,其師曰劉海蟾。海蟾之師曰呂洞賓。洞賓之師曰鍾離權。自權至景凡五世矣。”

據道書記載,鍾離權以黃粱夢點化呂洞賓,並以十試來考察呂洞賓向道之心是否堅固,十試過後,盡授內丹妙訣。內丹術得到鍾呂的大力倡導之後,在道教中成為最重要的修煉方法。宋元以來的道教諸派,無一不以內丹修煉為旨歸。因此,鍾呂傳道在道教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關於呂洞賓遇鍾離權的地點,文獻中也有不同記載。《三洞群仙錄》卷五說“因遊廬山,遇 鍾離 先生,得其道”。《金蓮正宗記》卷一也說遇 鍾離 先生於廬山。《能改齋漫錄》卷十八所引呂洞賓《自傳》,則說“因遊華山,遇鍾離權,傳授金丹大藥之方”。南宋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一說“遇鍾離翁於嶽陽,授以仙訣”。 《仙鑒》卷四十五謂擬遊華山,遇鍾離真人於長安道中。《有唐純陽呂真人祠堂記》、《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和《上陽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則均謂呂洞賓遊灃水之上,遇鍾離權授神仙之道。

關於呂洞賓師事苦竹真人,《能改齋漫錄》卷十八引呂洞賓《自傳》,說他“復遇苦竹真人,方能驅使鬼神”。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八所引《回仙自傳》所載亦同。《仙鑒》亦引呂洞賓《自傳》,則說他遇苦竹真人“傳日月交並之法”。

關於呂洞賓師事崔希範,南宋曾慥《道樞》載,呂洞賓從崔希範受《入藥鏡》,並進而由此參悟內丹要妙。《純陽真人渾成集》卷下載呂洞賓詩云:“因看崔公《入藥鏡》,令人心地轉分明。”《仙鑒》卷四十五“呂岩”條載其“復於僖宗廣明元年( 880 年),遇崔公傳《入藥鏡》,即知修行性命,不差毫髮”。

關於呂洞賓師事火龍真人,《仙鑒》卷三十一“鍾離權”條載呂洞賓“首於廬山遇火龍真人傳劍法,後於長安道中遇(鍾離)真人題壁間”。約出於明代的《呂祖志》卷一《真人本傳》前文與《仙鑒》的說法相同,後文又說“洞賓既得(鍾離)雲房之道,又得火龍真人傳天遁劍法”。而《有唐純陽呂真人祠堂記》和《金蓮正宗記》則說天遁劍法也是鍾離權傳授的。
 

清代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說:“佛菩薩中之觀音,神仙中之純陽,鬼神中之關壯謬(即關羽),皆神聖中之最有時運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矣。舉天下之人,下逮婦人孺子,莫不歸心嚮往,而香火為之佔盡。”具體到呂洞賓而言,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乃是救世和勸世的神仙,可以說是民衆各種善良願望的代表,故最受民衆的崇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