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法認為一切法的存在,無不是因果的關係。其所謂“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對於因果報應的真諦,一般人在未具深入信解工夫的情況下,常對因果報應(所謂為善有善報;為惡應有惡報)發生疑問。但看社會上某某人,就所知所見,此君為人道德敗壞,喪盡天良,死有餘辜;可是為什麽到現在仍然那麽富貴長壽,享盡人生幸福?為惡不見他有惡報。

又如某某人,據所了解,一生樂善好施,好人好事做了很多,到如今還是默默無聞,不僅不能出人頭地,而且連目前的生活都成問題,更有甚者。一切倒霉的事情都讓他碰上了,為善究竟有什麽好報呢?不要說世間一般的俗人對此問題發生疑問。就是一般自認為虔誠的佛教徒難免也對此而產生懷疑。

例如有時向所信仰的佛和菩薩祈禱心中的問題和所希望達到目的的事情,如果遇到所求不靈應的時候,就會發生許多牢騷,說些不相信的話,所謂佛菩薩不靈,因果報應有問題等等。

當你愈發心修行,所遭遇的魔障更多時,乃生起消極的情緒,就是對於因果報應的真理還沒有深入信解。果報者,善生人天,惡墮三途,為善得樂、為惡得苦,是為果報。因果報應是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

三世之間的聯繫,吉藏大師在《三論玄義》引用慧遠法師的話說:“火之傳於薪,猶神之傳於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前薪非後薪,則知指窮之妙術,前形非後形,則悟情數之感深。不得見形朽於一生,便謂識神俱喪,火窮於木,乃曰終期都盡矣。”

佛教的因果報應是根據三世而建立的。有情一生隨著果報的完成,生命也得到了終結。但他的精神和所造的業是不會泯滅的,依據自身所造的業,招感來世的果報身。猶如火傳薪—樣、前薪雖然燒沒了,但後薪依前薪的火力繼續燃燒,前薪與後薪雖然不同,但燃燒的火是不滅的。有情的身體雖然死亡,但他的精神和業力繼續延伸到來生。不可以說身體沒有了,精神和業力也就消失了。

《因果經》中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就是說,今生所受的苦與樂的報應是前世所造的善惡因所致;今生所造的善惡因,其苦樂的果報乃在未來。

也有現世報的,佛教稱為花報,非是果報。《法句經》說:“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虐。貞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所謂的“業力不思議,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欲避終難脫”及“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合遇時,自作還自受”,都說明為善為惡,其應得的報應不是小報,只是時間的遲速以及因緣的交會,而形成前報和後報的不同。

因果報應就時間上講,就是過去和現在,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關係,佛經裏有“三時報”的說法。所謂的“三時報”就是現報、生報、後報。

現報是指現因現果,現就是三世內現在的現。現報是說今生所作的事,現世就有報應。在這裏可用三種例子來說明:一、如人擊鐘,即刻就可發音。二、如人播種,春種秋收。三、如人有不良的嗜好又畏難苟安,就要受凍挨餓。這三種情況雖然有前後的回應不同,但完全是屬於三世的現在,所以稱為現世報。

所謂的生報是指今生做的事,等到來生才受報應。

所謂的後報就是今生所做的種種,現世不會報應,也不在來生受報,而要經過多生或多劫之後才會得到報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