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環境的變遷,人心的陰惡,使我們日益感受到恐懼、不安與煩躁,因此,生活於這樣的環境中的我們,如何在恐懼、不安中得到安心、平安,就成了我們共同的渴求。
三界如火宅,世界各地天災人禍頻頻出現在我們的視線或耳邊裡,人心浮動不安,全寫在臉龐上,然而這些多變的現實世界裡,正是安心用功的菩薩道場。
在不安的環境裡,人人都期盼平安,然而,平安並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不是心想平安就能平安,也不是在平安中一切都能沒事;
從相對論來說,有宗教信仰的人,在慌亂中較能獲得安定,有信仰的人,遇到了狀況,會向佛、菩薩、聖、仙、神祈求或在恐懼、無助的心靈內找到可寄託、安頓之處,
讓浮動的心以平穩下來而產生信心,自然對外界的狀況就不會那麼的惶恐與不安,如此一來,不僅自己身心平安,也為周遭的人帶來平安。
相反的,如果沒有信心,一時不知所措,就會心慌意亂而頭腦陷入不清,本來沒有危險的,可能因慌亂而發生了危險;
所以說渴求平安,但平安不是絕對的,不是什麼都不需要做,而是要從信仰中,讓心靈有個依託爾後產生信心,化險為夷。
生活在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中,若有宗教信仰或祈禱,那平安是可能的,有安穩的心才有平安的生活。
宗教信仰,不是一種不知所云的跟隨拜拜,而是藉由宗教的內心修養,真正體悟三界中總總的變遷,本是一種無常的現象,不受其外在環境變遷的干擾,
有這樣的信仰,才能「從慌亂的心變成安定的心,從安定的心變成智慧的心。」這種過程就是「頓悟」,
此即六祖惠能大師所言:「遇問題時,不思善不思惡。不考慮對自己好或不好,當下安定,就是智慧。」
簡而言之,就是遇事的時候,要能勇於去面對、接受爾後用智慧處理,然而這樣的轉化、演變需要經由信仰的修煉所生「頓悟」之智慧方有此能力,
所以,渴望平安,需要宗教信仰,從信仰中修煉自己洞察現象界的一切幻化,知所脫離幻化中的牽繫,自然對自己就能產生信心,有了信心就不會恐懼、慌亂、煩躁。
行住坐臥都是修行,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身心放鬆、放下,就能做一個自利、利人,而不是自煩、惱人的人。
苦樂迷悟,其實僅在一念間,心迷則苦,悟則樂,
苦有苦苦與壞苦,世人苦是苦苦,樂是壞樂,唯有已悟得無常無我的智慧,才會有真樂,真樂才能離苦,苦非真樂的樂,就是一種苦中作樂,終究還是回到苦境中。
透過信仰,參悟真道,增長智慧才是離苦得樂的不二法門,亦即才能在不安的環境中找到安全、安定的港岸。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