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配伍
配伍的概念:
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藥物的不同特點,有選擇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應用,叫做配伍。
配伍的意義:
從中藥的發展史來看,在醫藥萌芽時代治療疾病一般都是採用單味藥物的形式,後來由於藥物品種日趨增多,對藥性特點不斷明確,對疾病的認識逐漸深化,由於疾病可表現為數病相兼、或表裏同病、或虛實互見,或寒熱錯雜的複雜病情,因而用藥也就由簡到繁出現了多種藥物配合應用的方法,並逐步積累了配伍用藥的規律,從而既照顧到複雜病情,又增進了療效,減少了毒副作用。因此,掌握中藥配伍規律對指導臨床用藥意義重大。
配伍的內容:
藥物配合應用,相互之間必然產生一定的作用,有的可以增進原有的療效,有的可以相互抵消或削弱原有的功效,有的可以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也有的合用可以產生毒副作用。
因此,《神農本草經·序例》將各種藥物的配伍關係歸納為"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這"七情"之中除單行者外,都是談藥物配伍關係,分述如下:
1.單行:
就是單用一味藥來治療某種病情單一的疾病。對那病情比較單純的病證,往往選擇一種針對性較強的藥物即可達到治療目的。如古方獨參湯,即單用一味人參,治療大失血所引起元氣虛脫的危重病證;清金散,即單用一味黃芩,治療肺熱出血的病證;再如馬齒莧治療痢疾;夏枯草膏消瘿瘤;益母草膏調經止痛;鶴草根芽驅除縧蟲;柴胡針劑發汗解熱;丹參片劑治療胸痹絞痛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2.相須:
就是兩種功效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藥物的功效。如麻黃配桂枝,能增強發汗解表,祛風散寒的作用;知母配貝母,可以增強養陰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又附子、乾姜配合應用,以增強溫陽守中,回陽救逆的功效;陳皮配半夏以加強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全蠍、蜈蚣同用能明顯增強平肝息風,止痙定搐的作用。像這類同類相須配伍應用的例證,歷代文獻有不少記載,它構成了複方用藥的配伍核心,是中藥配伍應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3.相使:
就是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兩藥合用,輔藥可以提高主藥的功效。如黃芪配茯苓治脾虛水腫,黃芪為健脾益氣,利尿消腫的主藥,茯苓淡滲利濕,可增強黃芪益氣利尿的作用;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枸杞子為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主藥,菊花清肝瀉火,兼能益陰明目,可以增強枸杞的補虛明目的作用,這是功效相近藥物相使配伍的例證。又石膏配牛膝治胃火牙痛,石膏為清胃降火,消腫止痛的主藥,牛膝引火下行,可增強石膏清火止痛的作用;白芍配甘草治血虛失養,筋攣作痛,白芍為滋陰養血,柔筋止痛的主藥,甘草緩急止痛,可增強白芍榮筋止痛的作用;黃連配木香治濕熱瀉痢,腹痛裏急,黃連為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的主藥,木香調中宣滯,行氣上痛,可增強黃連清熱燥濕,行氣化滯的功效。這是功效不同相使配伍的例證,可見相使配伍藥不必同類。一主一輔,相輔相成。輔藥能提高主藥的療效,即是相使的配伍。
4.相畏:
就是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生半夏可"戟人咽喉"令人咽痛音啞,用生姜炮製後成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大為緩合了;甘遂畏大棗,大棗可抑制甘遂峻下逐水,減傷正氣的毒副作用;熟地畏砂仁,砂仁可以減輕熟地滋膩礙胃,影響消化的副作用;常山畏陳皮,陳皮可以緩和常山截瘧而引起惡心嘔吐的胃腸反應,這些都是相畏配伍的範例。
5.相殺:
就是一種藥物能夠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如羊血殺鈎吻毒;金錢草殺雷公藤毒:麝香殺杏仁毒;綠豆殺巴豆毒;生白蜜殺烏頭毒;防風殺砒霜毒等。可見相畏和相殺沒有質的區別,是從自身的毒副作用受到對方的抑制和自身能消除對方毒副作的不同角度提出來的配伍方法,也就是同一配伍關係的兩種不同提法。
6.相惡:
就是一種藥物能破壞另一種藥物的功效。如人參惡萊菔子,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生姜惡黃芩,黃芩能削弱生姜的溫胃止嘔的作用;近代研究吳茱萸有降壓作用,但與甘草同用時,這種作用即消失,也可以說吳茱萸惡甘草。
7.相反:
就是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劇烈的毒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貝母反烏頭等,詳見最末用藥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若干藥物。
上述七情除單行外,相須、相使可以起到協同作用,能提高藥效,是臨床常用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殺可以減輕或消除毒副作用,以保證安全用藥,是使用毒副作用較強藥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於有毒中藥的炮製及中毒解救;相惡則是因為藥物的拮抗作用,抵消或消弱其中一種藥物的功效;相反則是藥物相互作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強烈的副作用,故相惡、相反則是配伍用藥的禁忌。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序例上》總結說:"藥有七情,獨行者,單方不用輔也;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兩不相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
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藥物配伍的研究,除七情所總結的用藥規律外,兩藥合用,能產生與原有藥物均不相同的功效,如桂枝配芍藥以調和營衛,解肌發表;柴胡配黃芩以和解少陽,消退寒熱;枳實配白术以寓消於補,消補兼施;乾姜配五味子以開合並用,宣降肺氣;晚蠶沙配皂角子以升清降濁,滑腸通便;黃連配乾姜以寒熱並調,降陽和陰;肉桂配黃連以交通心腎,水火互濟;黃芪配當歸以陽生陰長,補氣生血。熟地配附子以陰中求陽,陰陽並調等等,都是前人配伍用藥的經驗總結,是七情用藥的發展。
人們習慣把兩藥合用能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或消除毒副作用,抑其所短,專取所長;或產生與原藥各不相同的新作用等經驗配伍,統稱為"藥對"或"對藥"。
這些藥對往往又構成許多複方的主要組成部份。因此,深入研究藥對配伍用藥經驗,不僅對提高藥效,擴大藥物應用範圍,降低毒副作用,適應複雜病情,不斷發展七情配伍用藥理論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開展複方研究,解析它的主體結構,掌握遣藥組方規律也是十分必要的。
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藥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組合,並確定一定的份量比例,製成適當的劑型,即是方劑。方劑是藥物配伍的發展,也是藥物配伍應用更為普遍更為高級的形式。
二、配伍禁忌
目前醫藥界共同認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神農本草經·序例》指出“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爾,勿合用也”。
自宋代以後,將“相畏”關係也列為配伍禁忌,與“相惡”混淆不清。因此,“十九畏”的概念,與“配伍”一節中所談的“七情”之一的“相畏”,涵義並不相同。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烏頭反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烏頭反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十九畏:
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貝蔹及攻鳥。 藻戟遂蕪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注解:烏頭反半夏、瓜蒌、貝母、白芨、白蔹。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藜蘆反細辛、芍藥、人參、沙參、苦參、丹參、玄參。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