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武滅佛
佛教自東漢末年由中亞地區傳入中國以後,走過了一條崎嶇坎坷的道路。
最初只是在上層社會傳播,影響力非常有限。東漢末年以後,戰爭連綿不絕,上自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感到生命無常,無所寄托,佛教正好可以填補這個空白,由此得到廣泛的傳播。
按照佛教的要求,教徒是不參加營生的,依靠信眾的供奉生活。而統治者總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從事勞動生產,但如果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寺院,不事勞動,自然會導致土地荒蕪,經濟增長緩慢。
於是,一些統治者為加快經濟發展,壯大國家實力,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便採用極端的手段——滅佛,拆除寺廟,毀掉佛像,令僧人還俗。
在中國歷史上則以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滅佛運動影響最大,並稱“三武滅佛”。
北魏太武帝第一次滅佛
公元426年,鮮卑拓拔人拓拔燾統帥的北魏大軍,終於結束了北方自西晉末年開始的16國亂世,統一了黃河流域,完成了自己的霸業。
為實現以少數拓拔人統治多數漢人的目標,拓拔燾在完成統一北方大業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力推廣中原地區已經開始流傳的佛教,並且將佛教定為國教加以公認。
佛教信徒對太武帝的這一舉措推崇備至,稱太武帝“明睿好德,乃當今如來”。
佛教成為國教之後,全國各地出現了興建寺廟的熱潮。僅東西兩魏,皇帝下令修建的寺廟就有47座,王公貴族修了800多座,民間州府修了13700多座。整個江北,似乎成了一個佛國。
佛教的急速興起,給本土的道教帶來了嚴重衝擊。北方天師道的創始人太平真人寇謙之在三思之後,向太武帝獻上一部道經,以表示歸順。
太武帝身邊的重臣崔浩,自幼信奉道教,便趁機向太武帝進言:本土的皇帝怎麼能受外來宗教的約束呢?並多次在太武帝面前稱佛教為“胡教”。
於是,太武帝也開始宣揚道教,並於公元442年正月“備法駕”,設道場,宣揚天師道。同時頒佈詔書:凡50歲以下的和尚都要還俗,服徭役,納稅賦。太武帝興道限佛措施的實行,使朝廷與佛教僧侶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公元445年,蓋吳為反抗太武帝的統治,在古城長安起義,各族人民和僧眾都紛紛參加。
太武帝得報,便親自出兵長安,討伐蓋吳叛軍。不料想,平叛的將士在長安城的寺廟中發現了大量藏匿的武器弓箭和刀槍,在一些寺廟中還發現了和尚與民間女子淫亂的密室和大量的錢財珠寶。
太武帝得知這一情況,龍顏大怒,隨即頒佈了一道滅佛詔令:“先盡誅天下沙門,毀諸佛像。今後再敢言佛者,一律滿門抄斬!”
於是,一場空前的滅佛運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開來。
北周武帝第二次滅佛
在南北朝時,北周的開國皇帝孝閔帝宇文覺和明帝宇文毓很虔誠地信佛,佛教在其境內長盛不衰。
公元561年,明帝宇文毓駕崩,宇文邕繼位為北周武帝。他是一位勵精圖治、負有遠見的皇帝,平時身著布袍,夜寢布被,無金寶飾物。他如果發現宮殿內有華绮裝飾,便會立即下令撤去。他的後宮,僅有嬪御十餘人。
他致力於校兵閱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每次征戰,都身先士卒,深得將士崇敬。他性格果決,能斷大事,有統一天下的雄心。
面對興盛的佛教,他認為:人民信佛,供養出家人會不專心於生產;出家人沒有財產,不從事物質生產不用交稅,影響國家財政收入。於是,北周武帝想廢除佛教。
一日上朝時,武帝召集群臣、名僧及道士,討論三教的優劣,意在壓低佛教的地位,定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
討論中,佛、道兩教辯論非常激烈。高僧智炫在辯論時力挫道士張賓,武帝為道教護短,斥佛教不淨,智炫答道:“道教之不淨尤甚!”
北周武帝說不過和尚又恨道士不爭氣,不再進行辯論,直接頒佈詔書:“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僧尼)道士,並令還民。”詔令發佈之後,立即實施。
蜀新州果願寺僧僧猛,進京與武帝論述不宜滅佛,靜藹法師也面見武帝論其滅佛之過,都被武帝派人逐出。
公元577年,武帝滅北齊後,把廢除佛教的政策推廣到北齊境內。武帝親自到北齊國都——鄴城,召僧人入殿宣佈廢佛令,下令在原北齊國境內滅佛。
當時僧眾五百餘人,俯首聽命,獨慧遠和尚厲聲抗辯說:“陛下今恃王力,破壞三寶(指佛、法、僧),是邪見人,阿鼻地獄不論貴賤,陛下安得不怖?”武帝聽後大怒,眼睛直瞪著慧遠說:“只要百姓得樂,我也不怕入地獄!”隨後,嚴厲的廢佛活動在原北齊國境內大張旗鼓地開展起來。
結果,四萬多所寺廟被賜給王公作宅第,一切經像盡毀於火。寺院財產、簿錄入官。寺院奴婢,全部釋放。近300萬僧尼全部被勒令還俗。
唐武宗第三次滅佛
佛教在受到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兩次打擊後,並沒有在中國消亡。到了唐朝,經太宗時的玄奘天竺取經,憲宗時的迎取佛骨,佛教地位得到明顯提升。到唐代宗、肅宗時期,宮裏專門開設有道場,養有數百個和尚拜佛念經。
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登基。此時,佛教勢力的影響十分強大,全國大中型寺院將近5000座,小型廟宇更是多達40000餘座,僧尼近30萬人,寺院奴婢達15萬人。
全國寺院佔有良田數十萬畝,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相對封閉的莊園,寺院內部的經濟大權掌握在住持手中。
僧尼們極少耕種,而是靠農民耕種寺院土地以收取地租和發放高利貸作為經濟來源,這種做法使寺院經濟得以迅速膨脹起來,以至達到了“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的程度。
在朝廷內部,有30多名僧人被封官重用,其中不乏有司徒、司空、國公等一類的顯官貴爵,有的甚至被封為將軍而參與軍機事務,涉及國家軍事機密。至於那些雖無官爵但與權貴交往密切因而氣焰囂張的僧人,更是屢見不鮮。
由於僧侶隊伍日漸形成的政治勢力,衝擊了正常的國家政治秩序,加之大量青壯年為了逃避賦稅徭役,紛紛投奔佛寺,使國家兵源日趨緊張,財稅收入日益減少。對此,朝中大臣們十分憎惡,剛剛登基的唐武宗也感到擔憂。
偏好道術的唐武宗登基後不久,即召請道士趙歸真等81人入宮,在三大殿修金箓。第二年6月慶陽節,武宗又設齋請僧人、道士講法,結果兩名道士被賜紫,釋門大德卻什麼也沒得到。
這本來只是樁不起眼的小事,然而一個明確的信號已經發出了:新皇上不喜歡佛法。在中國傳法的天竺國僧人聞此極為不滿,未經同意便擅闖內宮,面見武宗請求回歸本國。
見他驕狂的模樣和舉動,武宗大怒,當即詔令將天竺僧人收禁5日,不放其歸國。天竺僧人的狂妄傲慢,在武宗心中埋下了最終滅佛的種子。
很快,一個接一個對僧人們發難的詔令由皇帝簽署、發佈,一樁接一樁的災難降臨到佛教徒的頭上。
公元842年,唐武宗開始沒收寺院財產。
公元843年,唐武宗下“殺沙門令”,僅因為謠傳有藩鎮的奸細假扮僧人藏在京師,被京兆府在長安城中打殺而死的裹頭僧就有300餘人。
公元844年,唐武宗敕令盡拆大型寺院、佛堂,勒令僧尼還俗。
公元845年,唐武宗又對滅佛的成果進行了鞏固,勒令全國東西二都可以留寺兩所,每寺留僧30人,天下各節度使治所留寺一所,留僧5至30人不等。其他寺廟全部拆毀,僧尼全部還俗。
在武宗發動的一系列滅佛運動中,全國共有4600座佛寺被毀,其他有關佛教建築被毀4萬餘座,勒令還俗的僧尼達26萬之多,沒收寺院土地達數千畝,收寺院奴婢為兩稅戶達15萬人,沒收寺院財產則無以計數。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