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血虛又稱營血不足證或血液虧虛證,為體內血液不足、肢體臟腑百脈失去濡養而出現全身多種衰弱證候的總稱。血虛證是氣、血、陰、陽四大虧虛證之一。
血虛,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失血過多,新血不及生成補充;脾胃虛弱,飲食營養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減弱或化源不足而致血液化生障礙;久病不癒,慢性消耗等因素,均可導致血虛。
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都依賴於血的濡養,因而,在血虛時,就會出現全身或局部的虛弱的證候。
如面色不華,唇舌爪甲色淡無華,頭目眩暈,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體瘦怯,或手足麻木,關節屈伸不利,或兩目乾澀,視物昏花等,都是血虛的臨床徵象。
氣血的生成,一是靠營養物質的攝入,二是靠脾胃的運化功能。如果脾虛,則不能化生氣血,此乃導致氣血兩虛的重要原因。
中醫學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用現代醫學語言解釋即為:“脾”具有對飲食中營養物質進行消化吸收的功能(相當於西醫學中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而營養物質能為機體血液的生成提供必需的物質基礎,此是脾的生血影響。
因此,脾虛在血虛證的發生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根據中醫學“治病求其本”的原則,健脾則利於血虛的改善。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