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教以慈悲為懷,講眾生平等,故提倡放生。

《梵網經》第二十“不行放生戒”說:“若佛予以慈心故,行放生業”,“常行放生,生生受生。”《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中,載有佛往昔為流水長者子救十千魚事。《雜寶藏經》中,載有“沙彌救蟻子水災得長命報緣”。

漢傳佛教的放生,在唐宋時最為盛行。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詔天下立放生池八十一所。宋真宗天禧元年(1016年)敕重修天下放生池,定佛誕日為放生會。

宋代遵式的《放生慈濟法門》和知禮的《放生文》,即是當時的放生儀軌。現在通用的《放生儀軌》也是依據《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的大意制定的。

放生儀軌分為灑淨頌偈、說三皈依、放生發願三個程序進行。
 

灑淨頌偈

法師先在準備放生的水邊、林下或山前,設置香案,放上楊枝淨水等。法師手執水盂,作三寶威力救拔眾生的觀想,請廣大靈感觀音菩薩降臨宣場,加持此水,然後灑沾異類,使之身心清淨。

作法之後,法師邊灑淨水邊頌偈語:“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壽廣增延。滅罪除愆,火焰化紅蓮。”灑淨頌偈畢,法師與大眾同誦《大悲咒》、《往生咒》各三遍,《心經》一卷,三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甘露王菩薩”。
 

說三皈依

法師拈香,啟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寶降臨。法師代這些水陸飛行、被網捕獲、將入死門的諸眾生行懺悔。仰乞十方三寶,令其開悟,早得解脫。

並對它們說:“汝等不聞三寶,不解悟皈依,所以輪迴三有,墮為畜生。我今授汝等三皈依法,汝今諦聽: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傍生。”

法師給它們授了“三皈依法”後,又說“十二因緣,了知生滅之法”;再稱“四弘誓願”,望其依願修行。

法師又為它們稱讚如來吉祥名號:令其永離三途八難之苦,常作如來的真淨佛子。
 

放生發願

法師在放生之前又說:“唯願汝等,既放以後,永不遭遇惡魔吞噬,網捕相加,獲盡天年。命終之後,承三寶力,隨緣往生,持戒修行。”願放生人等,菩提行願,念念增明,救護眾生,得生安養。願捕生人等,回心向善,同得解脫,共證真常。

最後拈香念佛,將生靈輕輕放去。大眾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