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知道,“靜以養生”和“動以養形”,是我國養生學中最重要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兩者之間,歷代養生家,特別是道家又都提倡以“靜養”為主,並將養“神”尊為至高無上的首位,將養“形”則居於其後的次位,這就是在中醫學中講的:“養身長壽,養神為先。”這也正如道教典籍《准南子‧泰族訓》中所說“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肥肌膚,充腸腹,供嗜欲,養性之末也。”
“清靜”一詞,實際上是早期道家,主要的思想觀念和追求境界。老子在《道德經》中闡述其政治、哲學等見解的同時,也對“靜以養生”做了細微而深刻的描述。其中“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歸根曰靜”等,成了後世養生家們經常引用的最經典格言,對我國養生學和傳統醫學的發展,都產生過重大的作用。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清靜”思想,他不但是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還是著名的養生家。他在內篇的《養生主》和外篇的《刻意》、《達生》等篇中,都有如“虛靜恬淡”、“抱神以靜”、“必靜必清”‧‧‧大量有關養生內容的專論。
此外,莊子還是明確論述“靜以養神”觀點的早期代表人物。他在《刻意》中說:“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故曰:純粹而不雜,靜而不變,恢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純也者,謂其不虧神也。”
在這裏,莊子不但反複強調,養神必須要達到,恬淡虛無的寧靜自然狀態,並將保持純樸簡單的守靜,做為養神的重要原則。
為了更形象地表達“靜”與“神”的密切關係,莊子還有一個著名的精彩比喻。他說“水靜猶明,而況精神”,意思是講,湖水在平靜的時候就像面鏡子,能夠清晰地映照山川、人物及花鳥、走獸,但只要有一點風的擾動,便什麼也照不見了。而湖水如此,人的精神就更不要說了。
古聖賢曰“心安則靜,心亂則躁”這就是說,人的心只有像水樣平靜,才能神情安寧,反之則心神不定,思緒雜亂。而當我們的心態一旦失去了平靜,就會易怒產生煩躁傷神。
而“神”在我國傳統醫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黃帝內經》中就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記述。意思是說,神的存在,標誌著人體的昌盛,而神的消失,則說明人體的死亡。可見,神與人體的生死、盛衰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這也正如古人所說“靜則壽,躁者夭。”
那麼,為什麼說“靜”可以養“神”?又為什麼說“靜”可以長壽呢?《黃帝內經》中云:“靜則生化氣,動則疴疾起。”《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我們知道氣血為生命之本。氣血流暢及平衡,是機體健康、長壽的最基本條件。氣血失暢失調,氣滯血瘀為疾病及衰老之因。
金代著名醫學家劉河間曾說“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悉去。”明代養生家王綺石也曾講過“養生家當以養心為先,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人自寧。”《萬壽丹書》中云“心者,神之舍也。心靜則神安,心動則神疲。”
中醫學認為,人身體的各臟腑器官都是由“神”統帥,而“神”又喜靜,故養靜可藏神,心靜則神安,神安則氣血旺盛。而真氣無傷,自然免疫力就強,有利於我們防病抗衰、延年益壽。但如果我們心神,常常處於不寧的躁動狀態,神就會耗損傷及精氣。而神不內守、亂而不定,必然會擾亂臟腑,招致疾病,促人衰老。
所以說養神之道,貴在個“靜”字。這正如清代養生家曹庭棟所言:“養靜為攝生首務。”
強調“靜以養神”,也是預防疾病發生的關鍵。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情緒與健康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一個人是否健康長壽,是由生理、心理等多種因素決定的。人的生理變化可以影響人的心理活動,相反,人的心理活動也可形成相應的生理變化。所以說,不同的心理狀態,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不同的生理反應。
從心理醫學角度上講,一個性格隨和、善於利導思維,並常保持樂觀情緒的人,能經常不斷地使身體,分泌出各種有益健康的激素,並可將各臟器等都調整到最佳狀態。另外當我們在“靜養”時,由於神經等系統都處於鬆弛的狀態,故我們的呼吸、心率、血壓、體溫均會有相應降低,而這種低代謝的生理反應,自然對生命的延長有利。
特別是對老年人來說,“靜養”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當我們年齡大了以後,各臟腑的氣血,都會逐漸虛衰、功能低下、神倦乏力及性情急躁。但通過“靜養”和適當的形體活動,則可提高我們對疾病的預防,使之有效地延長我們的生命。
“清靜養神,以靜制躁”,同時也是強身健體、對抗衰老的一大法寶。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說:“君子之行,靜以養身。”西漢學者劉安也曾講:“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明代醫家龔居中在《紅爐點雪‧靜坐功夫》中云:“善養生者,清虛靜泰,少思寡欲。”
那麼,我們究竟該以何種方式,才能守靜以致養神呢?首先我們要做到“少思省慮”,中醫學認為:少思則神和,過慮則神傷。《養生諺語》中曰:“人之致思發慮,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唐代道醫孫思邈云:“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
再就是,平時要常有一個好心情和樂觀的情緒。如果心神不寧、精神抑鬱、悲喜過度,都會導致生理和心理上的疲憊,使人處於一種焦慮不安的病態。
我們知道,彭祖是古代傳說中的老壽星,他告誡我們說:“積憂不已則魂神傷矣,憤怒不已則魂神散也,喜怒過多,神不歸室,憎愛無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則煩,切切所思,神則敗。”《內經》中云:“和喜怒,養心神。”
總之一句話:“清靜養神”,就是要求我們人體要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另外,我們經常欣賞音樂、讀書吟詩、練習書法、交友攬勝、種花垂釣等,都是靜養的主要內容,都可達到陶冶情操、怡養心神的作用。
比如垂釣,就最能體現靜養的真正理念。因為垂釣需要環境安寧、心情平靜,故有“湖邊垂釣勝藥補,養心養性病邪除”之說。而養花也是一樣,它不但可美化環境,另外還可使人心曠神怡。而欣賞一些旋律緩慢輕幽的音樂,對人體也是一種良性的刺激。它能直接改善大腦及神經系統的功能,從而可協調各器官的正常活動。而在悠揚的抒情曲和輕音樂中閉目養神,則不愧是一種高雅的精神享受。
~陳家溝武術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