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賄賂之行古已有之。然而,歷史上許多有識之士,對賄賂之危害有著清醒的認識。我們不妨回望古時的一些清官廉吏,他們的品行和做法,依然值得今人學習和借鑒。
 
公孫儀是戰國時期魯穆公的宰相,他有一個愛好,就是特別喜歡吃魚。於是想求他辦事的人紛紛送魚上門,卻都被公孫儀一口回絕。
 
他的弟子很不理解:“您素來酷愛吃魚,為什麼不接受別人的魚呢?”公孫儀說:“吃幾條魚固然微不足道,但假如我收了別人送來的魚,就要遷就於他,就會腐敗枉法,就會被罷免相位。到那時,我再想吃魚,這些人肯定不會再送給我了,現在我不收別人的魚,倒還可以安穩地做丞相,自己能夠經常買魚來吃。”
 
正所謂“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軟”,公孫儀嗜魚而不受魚,實乃明智之舉。倘若別人送魚卻不拒絕,後果定然如公孫儀所言,不但官位要丟,而且連魚也吃不成了。
 
有些古人會通過巧妙的語言拒賄。《左傳》記載,宋襄公十五年,有人得到了一塊潔白無瑕的美玉,便立即跑去獻給大夫子罕。子罕說:“美玉是你的寶貝,不貪是我的寶貝。假如我收了你的寶貝,那麼咱倆就都沒有了寶貝了,你還是拿走吧。”
 
宋代有個小官吏珍藏著一面古鏡,便拿去獻給當時的宰相呂蒙正,並說:“這個古鏡能照二百里內的範圍。”呂蒙正笑著說:“我的臉不過盤子那麼大,照二百里幹嗎呢?”說得那官員十分尷尬,只好拿著古鏡走了。
 
有人喜歡賦詩拒賄,既顯其才華橫溢,亦表其清廉剛正。包拯六十大壽那天,堅決不收禮金。不料第一個來送禮的竟是當朝皇帝宋仁宗。
 
送禮的太監在紅紙上寫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禮不通。”包拯看後回了四句:“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勞本是份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包拯巧妙地以詩拒禮,並贏得了皇上的贊譽。
 
清代乾隆年間的河南巡撫葉存仁為官幾十年,清廉自守。當他告老還鄉時,官員們給他送行,但卻遲遲不讓船起錨。直到明月東升,只見駛來一葉小舟,原來是下屬們為他送來的告別禮物,因為怕人知道,所以特地選在夜裏送來。
 
葉存仁叫人取來文房四寶,賦詩一首:“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於是他將禮物全部退還,一毫不取。
 
清代康熙年間的江南總督張伯行,自律甚嚴,他認為官吏在薪俸之外,多取一文即為貪污。為拒賄,在衙門口自題一塊匾額:“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
 
還有人通過寓言故事拒賄。蘇軾曾在京城做官。一次,他的老鄉帶著厚禮,想求他或他的弟弟蘇轍幫忙謀個官職。
 
同鄉之情不便明傷,蘇軾就講了一個寓言,說是有個很貧窮的人,去掘伯夷的墓。伯夷在墓裏說:“我是在首陽山餓死的,除了一把枯骨,別無一物,又豈能如你所願?”盜墓人就說:“那我就去挖叔齊的墓。”伯夷又說:“連我也不過如此,我弟弟叔齊就更幫不上忙了!”蘇軾的弦外之音是:您的苦衷我知道,但我們兄弟都無法徇私幫您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