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的那個遙遠時代,靜靜的大地,奔騰的黃河,黑色的山巒‧‧‧在那略顯蒼涼的天空下,誕生了一位與孔夫子齊名的偉大思想家~孟子。
他背著“以民為本”的行囊,積極奔走於各國的諸侯王公之間,不是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而是為了那些“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的百姓們,爭得一份“衣帛食肉”、“不饑不寒”的安樂與祥和。他那獨具慧眼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堪稱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文明寶庫中的一枝奇葩;那機智敏銳的論辯藝術和獨立高尚的人格魅力,更不愧為兩千多年來士大夫的楷模。
追求理想境界,嚮往理想人格,是人生最高之理想。孔子主張,在物質生活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應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做是人生需要的最高層次。他的社會道德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孟子作為孔子的繼承者,便更進一步:“我知言,吾善養吾浩乎之氣。”為此,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孟子的這種“塞與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感動了多少仁人志士,至今依然在激勵著我們。
我追尋著孟子的足跡,踏進了孟子的精神家園。雖然他沒有蘇秦那種風度翩翩地往來於六國之間的顯赫與威風,也沒有莊子那種漠然一切而又熱愛一切的灑脫與激情。他所擁有的只是一腔“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遠大抱負,和把自己的價值觀看作如同身家性命一樣的氣節。
一位如此才華橫溢、機智善辯的士大夫,只要稍稍向王侯將相們彎彎腰,便可像蘇秦、張儀那樣權傾朝野,榮華富貴享之不盡;抑或只要稍稍灑脫一些~“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與我何干,他也能生活得安逸閒適。然而孟子苦苦的抱定著自己的志願“天下之民匹夫匹婦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之溝中”。
這正是孟子的心聲,代表著他“自任天下之重”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一個人只要能夠認識到人生的意義在於有所作為,而不夢過一生,那麼他的人生便充滿輝煌。
或許,在那個諸侯混戰、強者為王的動蕩時代,大多數人奉行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而孟子奉行的卻是“有道則出,無道則隱”。在自己的理想有望得以實現的時候,就矢志不移、堅持不懈地追尋著。一旦理想實現不了,他也能退而求其次,把自己的滿腔抱負與才華刻在竹簡上,為後人留下一篇篇好文章。
孟子的一生,都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但是人心險惡,才華往往遭到嫉妒、排擠等無聊至極的陷害和打擊,甚至會惹來殺身之禍。但他依舊喊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這種前人所不曾說,後人所不敢說的吶喊。難道他不怕被殺頭麼?大丈夫正義在胸,便能無所畏懼、鋒芒畢露;即便被殺頭也是死得其所。一個人有了崇高的理想,亦能從羈絆中自拔,從無奈中奮起,衝破藩籬,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軌跡。
我崇拜孟子,他能把追求理想當作人生的第一需要,同時又有著“不負我心,不負我生”的豁達胸襟。或許這就是一個人何以能名垂千古而不化的秘訣。
古代聖賢穿越多少世紀,跋涉多少山水,用共同的人性和智慧凝成的文字,與我們談玄論理,描懷述景。朱光潛說:“悠悠的過去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之所以還能認出這漆黑的天空,全賴藝術家和思想家所散佈的幾點星光。”孟子便是這樣一顆星光熠熠的啟明星。
走近孟子,知道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就會發現我們自己身在何處,志在何方,而那過去的部分~一個人的過去和一個民族的過去~便會深深地融進我們的血肉中,滋養著我們脆弱而又敏感的神經。
- Jul 09 Tue 2013 04:04
走近孟子 (黎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