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廬山區譚家畈天花井山西北栗樹嶺下,有一處明清風格的墓葬,墓前有潺潺濂溪,南望是錦繡廬山,負陰抱陽,視野開闊,古樸典雅,這就是濂溪墓,安葬著一代儒家大師~周敦頤。
周敦頤(1017至1073)字茂叔,湖南道州人(今湖南道縣),謚號元,世稱周元公、濂溪先生。周敦頤一生主要在江西做官,從二十四歲始先後任分寧(今修水)主簿、南昌縣令、虔州(今贛州)通判、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等,他為官清正,其人品學識,受到當時與後世人們的普遍尊崇,如黃庭堅說:“茂叔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
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他的哲學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等。他繼承了孔、孟、董仲舒、韓愈的儒家正統思想,並吸取了佛道思想的主要內容,融會貫通,開創了宋代理學,經過弟子程顥、程頤等的繼承完善,後又經朱熹的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正統哲學思想,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周敦頤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九江創建了濂溪書院,在修水、萍鄉、贛州、南昌也創立了濂溪書院,開江西書院史之先。他在廬山蓮花峰下所築濂溪書院文脈綿延八百餘年,對培育人才,傳播文化起了巨大作用。
周敦頤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他是宋代理學詩派的開風氣者,詩文作品風格雅正、古樸平易。著名的作品有《愛蓮說》、《遊大林》、《題濂溪書堂》等。
周敦頤一生多次來九江,在九江任職有兩次。第一次是北宋慶歷元年(1041),任分寧(今修水縣)主簿;第二次是熙寧四年(1071),任南康軍知軍,熙寧五年(1072)卸任,回濂溪書院定居讀書講學,次年病逝於此,享年五十七歲,葬在廬山北麓的栗樹嶺。墓側還有他母親、妻子的墓葬。在他母親鄭氏夫人的墓誌銘中,記載了周敦頤的一段話:“吾後世子孫,遂為九江濂溪人,得歲時奉夫人之祭祀,也無憾矣。”這說明他是多麼熱愛九江。
濂溪墓,歷經各朝各代的修復盛極數百年,有墓道,有碑亭,有牌樓,流水潺潺,蓮花綽約,是明代江州十景之一,不少文人墨客遠道而來,歌詠憑弔。文革中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在社會各屆和周氏宗親的努力下,如今的濂溪墓已初具規模,修復了愛蓮堂、光風霽月亭以及石坊牌樓,濂溪墓後有弧形照壁,分別鐫有《愛蓮說》、《通書》、《太極圖說》。
二零零七年六月十九日九江市在廬山區周家後灣,舉行紀念周敦頤誕辰九百九十周年,暨濂溪墓文物復原工程竣工慶典儀式,參加者包括來自美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加拿大,和國內的三百餘名周氏後裔代表。濂溪墓已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九江的歷史文化名人,周敦頤在九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和文化財富。
一是煙水亭的擴建與命名。周敦頤曾在甘棠湖上眺望湖光山色,十分欣賞,於是築亭於湖中一土墩之上,取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別時茫茫江浸月”之詩意,命名為浸月亭。其子周壽在此基礎上續建亭閣,改名煙水亭。清順治十七年(1660)巡道崔掄奇修復煙水亭,並建“五賢閣”,奉周敦頤為五賢之一,以世代供奉。
二是濂溪書堂的創建和光大。宋嘉佑六年(1061),周敦頤四十五歲時任職贛州,途經九江,在廬山蓮花峰下建濂溪書堂。書院創辦之初帶有濃厚的私人講學交友的痕跡,後來基本上由官府辦學。九江濂溪書院歷代屢有興廢,數易其址。二零零六年四月,九江學院濂溪講壇開壇,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國學大師、文壇泰斗文懷沙,中科院院士嚴陸光,中國工程院院士程天民,臺灣原新黨主席謝啟大女士,著名作家王劍冰等都發表了精彩演講。
三是《愛蓮說》的精神影響。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在知南康軍時,在府署東側鑿池植蓮,名為愛蓮池,並作《愛蓮說》,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周敦頤受到歷代人們的讚許,《愛蓮說》也成為千古傳誦的名作。
濂溪之水,涓涓長流;蓮池之花,香遠溢清。一代大儒周敦頤,雖不是九江人,但他卻根植九江,其子孫後代生於斯長於斯,而後輻射江浙、港粵,走向世界。他為九江文化所作的巨大貢獻,世世代代銘記在九江人民心中。
- Jul 21 Sun 2013 04:03
大儒周敦頤 (李恂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