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監在最初叫“宦官”,起源於先秦時期。《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曾設置宦官。作為一種特殊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政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到了明代,人們就把宦官尊稱為“太監”。他們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注定會格外的受到關注。
 
名留史冊的太監也可謂多矣,如“第一宦官宰相”指鹿為馬的趙高;“第一太監軍事”高力士;“閹海第一梟淫”,被稱為“九千九百九十九歲”的魏忠賢等不計其數。概,先因生理的缺憾導致其心理變態,而其特殊身份及權力則賦予其“為非作歹”,亦令歷史上太監禍國殃民的事件不勝枚舉。
 
太監可以理解為高級的男性服務生,服務對象為王宮貴胄。由於服務地點在皇宮,出入於宮廷前後兩大院落,王宮、貴族們為了使自己的妻妾們對他保持貞節,不准她們和一般男子接觸。而後宮嬪妃成群、家眷如織的現實情況,又他們擔心在大量使用男僕,有可能自己會“被”戴綠帽。所以開始有選擇使用“去勢”的閹人,以免節外生枝。
 
太監不僅存在於中國,古代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乃至整個亞洲皆有史實。唯其中國封建社會太監制度最為根深蒂固,而且稱謂也十分豐富。太監的稱謂不少,其中有些稱謂的產生也是較為荒誕的。
 
古人對其稱謂除太監外,還有宮人、腐人、閹人、閹宦、宦官、中官、內官、內臣、內寺、內豎、內監、宦寺、內侍、黃門、凈身、私白、寺人、侍人、公公等稱謂。所謂“凈身”是指將男性外生殖器官除去。因為當權者要尋找一個說辭,就給蓋上了一個“不潔之物”戳記,告訴人家去除之後身體就潔凈了。可是,為什麼他們不給自己也凈凈身呢?
 
封建社會“閹割”是一種刑罰,稱“宮刑”。所以被閹割者又被稱為宮人、腐人、閹人、閹宦。“中官”也是宦官的意思。《漢書‧高後紀》:“諸中官、宦者令丞,皆賜爵關內侯,食邑。”《後漢書‧朱穆傳》:“當今中官近習,竊持國柄。”
 
“私白”大概是說既已被閹,也就沒有什麼隱私而清白了吧?“寺人”說閹後的太監如同寺中人一樣不得近女色;不能有俗念。亦作侍人、內侍、宦寺。《周禮》謂:天官冢宰所屬有寺人,為宮中侍御之宦官。
 
由於太監只能在宮內上班,所以又稱為“中官”、“內官”、“內臣”、“內監”、“內寺”、“內豎”;而大多禁宮自宮門以內黃色居多,故而又有代稱“黃門”;“公公”、“老公”則是對太監比較尊重的一種稱謂。
 
隨著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的到來,中國的君主制度被廢除,太監這個特殊的職業也便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