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倫理道德是儒宗的精神主軸,行修之人,當以倫理道德為修身養性之依規,雖然它不是玄學妙法,但卻是修行者必行之道,修者應知:今生修行是要修什麼?不就是人道的圓滿嗎?人道法則就是儒家的倫理道德之實踐。入世就應以入世法來修煉至人格昇華,這也就是佛說不淨不垢的清淨法身也。

談「和諧」應有三方面,與自然系統(天)的和諧,有個體系統(人)的和諧,有人際關係(社會)的和諧。而今,就以人際關係的和諧為題來與修者探討。

說到人際關係的和諧包含了人間的和諧與超自然界的和諧,修者當知,人生中有「命」與「運」交織成一生的富貴貧賤與順逆窮通,也知道「命」是生來已定,所以「命中註定」是難以改變的。但每一個人生命歷程與宇宙的時間對照配合時,就會有各種大小不同的階段變化,而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機緣,有好有壞,這就是所謂的「運」。「命」雖然是註定,不容易改變,但是「運」則是可變的,並且可以藉各種不同的力量加以改變,這份力量就是「和諧」。

人際關係的和諧向來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視的一環,所謂以「倫理」治天下的意涵即在此,也是邁向大同之境的法門。幾千年來,儒家社會理論所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以「人」為中心的世界中,建立和諧的世俗秩序,此儒家的社會理論,行修之人不能不加以探究與力行,更應以一己之力推而廣之於社稷,此即推己及人,亦即佛說修己渡他也。

說儒家的和諧秩序,其基本架構就是「倫理」,就是儒家幾千年來所提倡的人倫道德之規範;社會的和諧是由社會中的成員,以家庭為基礎所擴展而來,因此,追求和諧均衡的行為表現,其實就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上,所以總體的和諧是在個體與家庭上面。但若從傳統的宗教信仰的文化上,追求和諧均衡則表達在抽象的宇宙觀上,而宇宙觀的和諧均衡是「致中和」,這個「致中和」的觀念則成為信仰上最高和諧均衡的準則。

四書中庸篇如是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所以談世俗中的人際關係就是「致中和」之實踐,是天地萬生萬物生生不息之所依,也是追求個體身心與家庭的和諧均衡,的一般世俗眾生日常生活之所繫。時至今日,雖然文化變遷如此之巨,但追求和諧均衡的思惟,仍然是每個人或家庭生活中不能缺失的行為。

和諧是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工具,而達此和諧的手段,則在於如何確實遵行儒家數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倫理道德,亦即在宗教信仰上所謂的「人道」。行修之人,既入門學道修行,若不能把「人道」修至圓滿,那其他之事可說只是表面功夫而已,表面功夫怎能回歸至「天道」的成就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