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無際的沙海中,有一種灌木叫梭梭樹,在這種灌木的根部寄生著沙漠之寶~肉苁蓉。

梭梭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它的樹冠常年經受烈日的烘烤和狂風的撕扯,但卻執著地吸取著大地的精華,並用其來之不易的精華毫不保留的滋潤著荒漠肉苁蓉。

傳說自然界中先有的荒漠肉苁蓉後有的沙漠,因為荒漠肉苁蓉吸盡了大地的精華,萬物的靈氣,所以才使大地變成了沙漠。因此,荒漠肉苁蓉也被稱為“地精”。

肉苁蓉屬多年生寄生草木,別名甜大芸、肉松蓉、苁蓉、地精。全株無葉綠素,黃褐色,葉小,鱗片狀,其肉質肥大,含脂量高,因產在沙漠,所以屬較名貴的特產。

肉苁蓉是名貴中草藥,自古被譽為“沙漠人參”~浩瀚大漠恩賜給人類的健康之寶。

宋·《證類本草》:“肉苁蓉味甘酸鹹微溫,無毒,主五癆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久服輕身”。

明·《本草綱目》:“味甘,微溫,無毒……益髓,悅顔色,延年, 大補壯陽,日禦過倍,治女人血崩。男子絕陽不興,女子絕陰不產, 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瀉精尿血遺瀝,女子帶下陰痛”。

清·《本經逢原》:“甘鹹微溫無毒,主五七傷,補中強陰,益精氣”。

清·《時病論》:“治肝腎兩虛之久痢用。

現代科學:日本科學家從荒漠肉苁蓉中發現“養命因子”(該因子能在24小時內將腎細胞的增殖速度提高6倍)。

荒漠肉苁蓉是只生長在中國內蒙古阿拉善地區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腹地區的一種非常奇特的珍稀野生草本植物,多年生長在零下20至零上50度素有“死亡之海”乾旱少雨的沙漠腹地,且數十年不出地面能夠存活。

擁有“超旱生植物”之王的美稱。荒漠肉苁蓉含有豐富的生物鹼、結晶性的中性物質、氨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等。荒漠肉苁蓉所含的阿拉善肉苁蓉甙更是其它植物所沒有,它是延緩衰老最有效的成份。

肉苁蓉與其他藥材不同的是,它不是生長在深山老林,也不是生長在荒丘原野,而是生長在我國內蒙古西部一望無際、乾旱少雨的大沙漠之中。主產於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深處。

是一種純天然、無污染的野生綠色植物。它外型奇特,身披鱗片狀“盔甲”,身子像圓圓的柱子,植株高達40-100厘米,最重者一株可達10公斤。生長幾十年的苁蓉王十分罕見。

剛出土的嫩肉苁蓉,具有充足的水份和養份,是採集的良好季節。如果任其生長下去,消耗了體內的大量水份和養份,就失去了應有的經濟價值。

鮮嫩的肉苁蓉,削去鱗狀外皮,就是白色甜脆的肉質,並含有大量的乳汁,是沙區人們喜食的生食品。肉苁蓉還可以成為餐桌上的佳肴,把它切成薄片與洋芋、肉類等炒菜、作湯,鮮美可口。

中國藥典記載有益精血、補腎壯陽、潤腸潤便之功效。常用於腰膝酸軟、陽萎早泄、宮寒不孕,腸燥、血枯、便秘等症,為歷代補腎壯陽藥物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中藥材之一。

現代研究表明,肉苁蓉具有明顯的提高性功能,提高集體免疫力、抗衰老、通便等作用。

極其惡劣的存活環境,造就了肉苁蓉卓越的奇特功效。它寄生於沙漠植物梭梭根部,荒漠肉苁蓉小如塵埃地種子在沙漠中可以存活幾十年不死,隨著沙丘的移動被埋入浩瀚的沙漠之中。

期待著極其渺茫的生存希望,唯有遇到梭梭的根系,它才會寄生在梭梭根部生成孢子,依靠梭梭的養份,發育生長。

最少3至5年才能長成,植株20至100厘米不等最重者一株可達十公斤,(每7公斤可涼曬1公斤乾苁蓉).以每年3-5月間採挖的最好。

由於品種、產地的不同,苁蓉的藥效相去甚遠!內蒙古阿拉善是苁蓉的最大產地,天然苁蓉質量上乘,藥效較好!被譽為“世界苁蓉之鄉”。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總統尼克森在其所著的<領袖們>一書中饒有興緻地對蔣介石和毛澤東進行了一番比較--
說來也奇怪,毛澤東和蔣介石在許多方面都很相像。

毛澤東一生只有兩次離開中國,1949年和1957年,他先後兩次去莫斯科會見蘇聯領導人。

蔣介石也只有兩次出訪,離開亞洲:一次是1923年受命去莫斯科,一次是1943年去開羅出席四強會議。

他們兩人經常長期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毛澤東利用這一時間寫詩:蔣介石則經常一邊在山間散步,一邊背誦古詩。

他們兩人之間,既有表面上的差別,也有實質上的差別。

毛澤東懶散地躺在椅上的樣子,就像是不留心丟在那裏的一口袋馬鈴薯,蔣介石筆直地坐著的姿態,則好像他的脊樑骨是鋼製的一樣。

毛澤東很隨和,無拘無束,說話很有幽默感,使談話氣氛很輕鬆;我與蔣介石會見時,卻從未發現他有任何幽默的話語。

毛澤東的書法是信筆成書、不拘俗套的,蔣介石的書法則筆直字方,一望成行。

毛澤東和蔣介石的不同也表現在個人生活習慣方面。

蔣介石周圍的一切都顯得井井有條,包括他的衣著,辦公室和他的家庭,都是如此。從各個方面來說,蔣介石都是一位講風紀、有條理的人。用“整齊”和“清潔”來形容他給人們的印象,這是毫不過份的。

毛澤東恰好與蔣介石相反,他的書房擺滿了書報。如果以書桌的整齊清潔作為標準來衡量一位辦公人員是否合格的話,那毛澤東準是不及格的。毛澤東的雜亂無章和蔣介石的井然有序,毛澤東的漫無拘束和蔣介石的循規蹈矩,都造成鮮明的對比。從外貌看來,用“不修邊幅”來形容毛澤東是一點也不過份的。

看了尼克森對毛澤東和蔣介石的比較,通過仔細的思考又發現可以他們一些相同與相異之處。
 
相同之處--

毛澤東身高1.83, 蔣介石身高1.80左右.兩人身高相仿,毛澤東略高於蔣介石。

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是南方人,都出身平民,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完全憑個人的奮鬥身居高位.毛澤東在中央蘇區時曾3次失去紅軍指揮權, 蔣介石也曾3次下野。

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擅長以退為進,不過毛澤東是在軍事上以退為進, 蔣介石則在政治上以退為進。

蔣介石在政治上通過3次下野以退為進,不但扭轉了不利的局勢,而且每次都進一步鞏固了他的權勢和地位。

毛澤東則通過在軍事上以退為進使弱小的紅軍多次打敗強大的國民黨軍隊,並最終奪取了全國勝利。

毛澤東和蔣介石都結過4次婚,而且都是最後一次婚姻持續的時間最長,而且他們的第4位夫人都比他們年輕很多.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有2個兒子,而且他們的長子都曾長期呆在蘇聯.在其回國後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對其進行了改造(毛澤東讓毛岸英上“農民大學”, 蔣介石則嚴詞訓斥蔣經國,讓他閉門思過,讀三民主義)。

相異之處--

蔣介石身材瘦削,毛澤東則偏胖,魁梧,按傳統的觀點來說更帶有福相。

毛澤東是本土派(在中國革命勝利以前從沒出過國), 蔣介石則是海歸派(從日本學軍事回國)。

雖然毛澤東親手締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指揮過千軍萬馬,但毛澤東並不以軍人自居,背微駝,灑脫不拘一格,從不帶槍(曾說要用文房四寶打敗國民黨),並且謝絕了中共中央頒發給他的大元帥軍銜。

蔣介石則無論什麽時候腰板都挺得筆直,頭髮也保持剃得光潔.時刻標榜自己是個標準的軍人。

毛澤東也不怎麽喜歡讀兵法,他說自己的戰略戰術都是來源於<資治通鑒>和<三國演義>。

蔣介石則精研了古代兵法。

雖然毛澤東沒上過軍校,沒有正規系統地學過軍事,但卻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打敗了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過軍事且擔任過黃浦軍校校長的蔣介石。

毛澤東是個戰略家, 蔣介石則是個戰術家.毛澤東又是個哲學家,實際上毛澤東正是用他的哲學思想打敗了蔣介石。

毛澤東曾暫時退居西北((陝北), 蔣介石則最終落腳於東南(台灣).當蔣介石登上國際舞台時毛澤東還默默無聞,而當後來毛澤東蠻聲國際時蔣介石卻只有在台灣這個小島上暗淡度日。

毛澤東提倡自力更生,依靠人民大衆。

蔣介石則依靠官僚地主和美國援助。

毛澤東善用人才,甚至用以前反對過自己的人。

蔣介石則喜歡用奴才,用的都是完全效忠於自己的人。

毛澤東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因為粟裕的意見而改變了戰略部署,從而取得了淮海戰役的勝利。

蔣介石則比較剛愎自用,從而輸掉了整個解放戰爭。

蔣介石處心積慮要消滅毛澤東,多次派人暗殺毛澤東並挖毛澤東的祖墳.毛澤東則為蔣介石留條後路,在蔣介石敗退到台灣後派人保護蔣介石的祖墳,並曾說過台灣還是蔣介石當總統好。

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者,信仰唯物主義。

蔣介石則信仰基督教和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唯心主義哲學。

毛澤東喜歡吃刺激性食物(辣椒)和肥肥的紅燒肉。

蔣介石則吃的比較清淡。

毛澤東晚睡晚起,睡眠極不規律。

蔣介石則早睡早起,非常有規律。

毛澤東喜歡抽煙和喝茶. 蔣介石最討厭聞煙味,下屬甚至宋美齡和他的兒媳婦都不敢在他面前抽煙.他也不喝茶,平常只喝白開水. 蔣介石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許就是他之所以比毛澤東多活5歲的原因。

蔣介石去什麽地方只要遠點的都首選飛機,在天上飛來飛去.毛澤東則偏愛火車,乘著自己的專列車巡遍中國大江南北.毛澤東不大相信飛機的安全性,在會見英國元帥蒙哥馬利時他提到自己以後可能有幾種死法,其中之一就是坐飛機摔死。

晚年的毛澤東非常孤獨,和夫人江青已經是貌和神離.有次他女兒李敏去看他,毛澤東無限傷感地對她說:“嬌嬌,為什麽這麽久才來看我呀”。

晚年的蔣介石則比較幸福,兒孫繞膝,和夫人宋美齡感情也非常融洽。

毛澤東和蔣介石有著驚人的相似,又有著完全截然相反的地方.從他們相異之處我們或許可以明白毛澤東之所以得到天下和蔣介石之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

毛澤東和蔣介石這兩個曾經主宰過中國命運的巨人逝世的時間也只相差8個月.幾乎是同時從屬於他們兩人的歷史舞台消失.至於他們的成與敗,得與失,則永遠成為了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蔣介石與毛澤東書法鑑賞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只是藉著和父母的因緣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屬於父母的;孩子有自己的因緣果報要承擔,給他們祝福,比擔心更有用。」
 
天下多少親情的撕裂,都來自於無法體認這一層因緣觀,父母總是將子女視為自己所有,就把自己的理想與期盼強烈投射於子女身上,不管孩子的接受與否,紛爭由此起。
 
做父母的,有責任與義務將孩子撫育長大,讓孩子在人生的舞台中去展現他的生命,然而展現生命必須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所以父母也須教導孩子,在旅途中應知道調整自己的價值觀,並積極的應用智慧,在人事物中取得和諧,即所謂「人成即佛成」。
 
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與付出,是「活水」的生命觀,現今親子溝通及日常生活的人事紛擾,除了珍惜「因緣」之外,也要明白「因果」,
 
把握自己現有的福報,發慈悲心,學習同理心,去除自我作祟的妄心與掛心,將各種問題視為成就自己成長的助緣,調整好自己之後,自然會有一個平順且和諧的親子關係。
 
「人雖然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決定生命的深度及寬度」,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像本尊和分身,其實,有什麼樣的父母,就自然教出什麼樣的子女,這是從人格發展層面來講述的。
 
孩子不需要特別的教法,大人怎麼做,提供了什麼樣的身教,是比較需要思考的問題,時代變遷,已不是過去資訊缺乏與封閉的時代,孩子的年代已不是如往昔的年代,
 
也因此,做父母的更應用更寬廣的視野去看待自己的子女與年輕人的世界,這也正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道理,
 
俗云:「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子女和父母的緣份,有時更勝於夫妻。
 
有幸結緣,希望能互相疼惜,彼此關愛,用最容易被對方接受的方式去愛自己的小孩,這是同理心的展現,
 
不要對孩子做過度的期待,接受他、尊重他、教導他、關心他之餘,不要忘了孩子是他生命的主人,父母沒權強剝奪的。
 
因為懂得尊重,才能獲得感動而感恩,這是親子融洽的生活元素。
 
缺乏相互尊重的對待,就是一切衝突、隔閡的源頭。
 
為人父母者常常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小孩,忘記自己當小孩時心裡想的是什麼?我們很少站在小孩的角度,去看他們想看的,想他們所想的。
 
所以在這種環境中,要讓親子的距離拉近,要懂得孩子的心,用孩子的眼光看事情,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如此,可使家庭更健康、平安、快樂,生命也能趨於圓滿。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0年饑荒,山裏餓死了人,公社組織了十幾個生產隊,圍了兩個山頭,要把這個範圍內的猴子趕盡殺絕,不為別的,就為了肚子。

兩座山的樹木全被伐光,最終一千多人將三群猴子圍困在一個不大的山腰上。猴子的四周沒有了樹木,被黑壓壓的人群層層包圍,插翅難逃。

猴群不動聲色地在有限的林子裏躲藏著;人在四周安營紮寨,時時地敲擊響器,大聲呐喊,不給猴群以歇息機會。

三日以後,猴群已精疲力竭,準備冒死突圍;人也做好了準備,開始收網進攻。
 
於是,小小的林子裏展開了激戰,猴的老弱婦孺向中間靠攏,以求存活;人的老弱婦孺在外圍呐喊,造出聲勢,青壯年進行厮殺,彼此都拼出全部力氣浴血奮戰,說到底都是為了活命。

戰鬥整整進行了一個白天,黃昏時候,林子裏漸漸平息下來,無數的死猴被收堆在一起,各生產隊按人頭進行分配。

那天,有兩個老獵人沒有參加分配,他們倆為追擊一只母猴來到被砍伐後的禿山坡上。母猴懷裏緊緊抱著自己的小猴,背上背著搶出來的別的猴的幼猴,匆忙地沿著荒瘠的山嶺逃竄。

兩個老獵人拿著獵槍窮追不捨,他們分頭包抄,和母猴兜圈子,消耗它的體力。母猴慌不擇路,最終爬上了空地一棵孤零零的小樹。
 
這棵樹太小了,幾乎禁不住猴子的重量,絕對是砍伐者的疏忽,他根本沒把它看成一棵“樹”。

上了“樹”的母猴再無路可逃,它絕望地望著追趕到眼前的獵人,更緊地摟住了它的猴兒。

絕佳的角度,絕佳的時機,兩個獵人同時舉起了槍。正要扣動扳機,他們看到母猴突然做了一個手勢,兩人一愣,分散了注意力。

就在這猶疑間,只見母猴將背上的、懷中的小猴兒一同摟在胸前,餵它們吃奶。兩個小東西大約是不餓,吃了幾口便不吃了。

這時,母猴將它們擱在更高的樹杈上,自己上上下下摘了許多樹葉子,將奶水一滴滴擠在葉子上,擱在小猴能夠搆到的地方。做完了這些事,母猴緩緩地轉過身,面對著獵人,用前爪捂住了雙眼。

母猴的意思很明確:

現在可以開槍了……

母猴的背後映襯著落日的餘暉,一片淒豔的晚霞和群山的剪影,兩只小猴天真無邪地在樹梢上嬉鬧,全不知危險近在眼前。

獵人們的槍放下了,永遠地放下了。他們不能對母親開槍。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古代氣功歷史悠久,流派多,內容豐富。自先秦到清代,有氣功文獻數千種。以下對一些主要的氣功古籍,按年代進行整理,並對主要內容進行介紹。

【先秦】

周易
簡稱《易》,分經與傳兩部份。傳說由伏羲、周文王、孔子演絡共同完成此書。它原是占筮之書,但它的豐富哲學內涵使它成為儒家群書之首。書中認為陰陽二氣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本,與氣功內煉要求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相通。書中闡述了氣功意念入靜的道理。後世氣功家尤其是內丹家,十分重視該書。東漢·魏伯陽等人依據《周易》原理,結合黃帝、老子的學說,以及煉丹的經驗,著成“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以及北宋·張伯瑞著的《悟真篇》均用卦象來說明內煉過程。後世內丹養煉的書,在理論上很少有離開易象來描述的。可以說《周易》的哲學思想是煉養內丹的源頭。

老子
道家經典著作。分為八十一章。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為周·李耳著。書中提出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主張清靜無為、貴柔、守雌、返樸歸真、順其自然,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以養生的道理解釋治國,以治國的道理指導養生,融彙了古代氣功學說的精華,被後人尊為氣功經典。北宋·張伯瑞在《悟真篇》中說:“《陰符》寶字愈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 《老子》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載形魄抱一,能無離乎”等。這些論述已成為氣功實踐的指導思想。儘管後世功法千變萬化,但基本要點乃與《老子》相同。

莊子
道家經典著作。為周·莊周撰。又稱《南華真經》,全書三十三篇,多以寓言闡述哲理,其中也有不少關於氣功的論述。如“踵息”、“心齋”、“坐忘”、“緣督以為經”、“吹喣呼吸,吐故納新”等等,對後世影響較大。

列子
道家經典著作。為周·列禦寇撰。又稱《沖虛至德真經》,全書八篇。以“至虛”、“終天”的思想家為本,其宗旨與《老子》、《莊子》相同。書中很多闡述與氣功養生有關,為後世氣功重視。

管子
為周·管仲撰。實係稷下學派論著的大彙編,全書七十六篇,內容龐雜,其中《心術》、《內業》等篇與氣功有關。書中的精氣學說,對氣功養生有一定影響。

黃帝內經
中醫經典著作。為黃帝撰。全書分《靈樞》與《素問》兩大部份,各八十一篇。以問答形式闡述中國醫學的基本理論。其學術思想,基本上是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對於生命運動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疾病的成因等都有精闢的論述,其攝生學說與氣功養生的關係更為密切。《素問》中的《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以及《靈樞》中的《本神》等篇,提倡“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任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為中國醫學和氣功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陰符經
道教經典著作。傳為黃帝撰。全稱為《黃帝陰符經》一篇。該書自唐代李筌公開傳播以來,就受到道教學者的重視,各以心得注解,今存四十餘種注本。書中某些論述對氣功養生有指導意義。

行氣玉佩銘
氣功養生名篇。為戰國傳世實物上的銘文,共四十四字。全文描述了煉氣功時,內氣運行的全過程,相當系統完整。

【漢】

養生方
氣功養生著作。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全書分四篇,即《十問》、《合陰陽方》、《雜禁方》《天下至道談》。內容以養生、服食、吐納、房中為主,而尤以“房中”為詳細,是研究氣功養生的可貴資料。

卻谷食氣篇
氣功服氣辟谷名篇。馬王堆西漢古幕出土。全篇四百字。專門研究介紹服氣辟谷,方法具體,並認為加服藥餌,有相輔相成作用。

淮南子
西漢道家思想代表作。為西漢·劉安等人撰。又名《淮南鴻烈》,二十一篇。此書是對西漢前期道家思想的總結。在養生方面,發展了道家清靜無為的學說,可供氣功研究之用。

周易參同契
煉丹經典著作。東漢·魏伯陽等撰。全書三篇,附《鼎器歌》一首。該書彙通“易”學理論、“黃”、“老”學說與煉丹經驗,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煉丹體系。後世煉丹者無一能出其範圍,故稱“萬古丹經王”,是公認的氣功內丹術的經典著作。書中論述了煉丹的三大要素:鼎爐、藥物、火侯。以乾卦與坤卦代表鼎爐,以坎卦與離卦代表藥物,以屯卦與蒙卦等六十卦代表火侯,藥物則雜用黑白、金水、龍虎、魂魄等隱名,火侯又參用納甲之法,真謂“詞韻皆古,奧雅難通”。該書有四十多個注本,流傳較廣的有五代·彭曉的《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宋·朱熹的《周易參同契考異》、元·陳至虛的《周易參同契分章注》、清·董德寧的《周易參同契正義》等。其中以董氏注文平實易懂,是入門者的良好讀本。

太平經
道教早期經典著作。原書一百七十卷,今存五十七卷。東漢·于吉等著。該書闡述了精、氣、神三者合一的長生不死的神仙思想,以及天、地、人三者合一的治國方法。此經內容龐雜,無所不包,對後世氣功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大安般守意經
禪觀經典著作。兩卷。東漢·安世高譯。為最早傳入中國的佛教修習禪觀典籍之一。主要內容為論述數息、相隨、止、觀還、淨等六事,以及與三十七道品之關係。書中十分重視數息法,提出了“四相”之說,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晉】

黃庭經
道教氣功經典著作。書分三種:《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黃庭中景經》,各一卷。《內景經》成書於西晉太康年間,《外景經》成書於東晉年間,《中景經》約成書於南北朝間,是在“內”、“外”兩經的基礎上綜合加工而成。《黃庭經》提出的“三黃庭”、“三丹田”之說,淵源於《太平經》的“三元合一”論。黃庭即上丹田,於身指腦,為百神之主宰;中黃庭即中丹田,於身指心,為臟腑之根本;下黃庭即下丹田,於身指臍下關元穴,為陰陽之門戶、精氣之命脈。只要如法存想黃庭,養煉丹田,就能固精全氣,長生久世。具體做法三經各有不同。

抱樸子內篇
道教仙學經典著作。二十卷。東晉·葛洪撰。次書包括道教理論、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等內容,為道教仙學集成之作。書中闡述了長生不老學說,提供了先秦以來各類內煉養生方法。其中有關氣功的內容,集中地反映在《對俗》、《至理》、《釋滯》、《雜應》、《地真》等篇章中。明代的刊本《抱樸子內篇》,末附《別旨》一卷,專述吐故導引,為氣功專篇,極有參考價值。

靈劍子
氣功導引著作。一卷。東晉·許遜撰。書中以四季配五臟,設計了一十六個姿式,主合成一套完整的動功功法。每個姿式詳述具體煉法及功效,簡單易行。許氏另撰《靈劍子引導子午記卷》,為站式功法,共有八個姿式,又稱八段錦。

達摩多羅禪經
禪觀經典著作。二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全書共一十七章,闡述禪觀的修煉。書中“方便道”主要指數息觀和不淨觀,“勝道”主要指心識、行持上的變化,“退、進、住”分別是指習禪上的退步、進步、定止。這些內容可作研究氣功的參考。

【南北朝】

上清握中訣
道教養煉著作。三卷。梁·陶弘景撰。彙道教上清派的煉養法訣,舉凡存私、內視、守一、吐納、導引等法均有記載,是研究道教氣功的重要參考資料。

養性延命錄
道教氣功養生代表作。兩卷。梁·陶弘景撰。全書分六篇:教戒、食戒、雜戒忌禳害祈善、服氣療病、導引按摩、御女損益。食戒篇介紹飲食宜忌,雜戒篇介紹起居言行宜忌,服氣篇介紹吐納嚥津,導引篇介紹動功鍛煉,御女篇介紹房中衛生。書中介紹的五禽戲為最早的文獻記載。

正一法文修真旨要
道教煉養著作。一卷。南北朝時著作。作者轶名。書中載有存思、服氣、導引等多種功法,並主張辯證施功,以治疾病。書中對診斷、病理也有敘述,對後世的醫療氣功頗有啓發。

太上老君養生訣
氣功養生著作。一卷。南北朝時著作。托名華佗傳授吳晉作。主要內容為五禽戲的具體煉法,六字氣訣結合臟腑的論述及其詳細的煉法,統論養生的重要性和日常養生的要點。此書是珍貴的氣功文獻資料。

易筋經
武術氣功代表作。一卷。北魏·菩提達摩撰。全書為一套完整的動功功法,由十餘種姿勢組成。此功能強筋壯骨,增加體力。相傳為達摩授與少林寺僧的秘法。其續篇是《洗髓經》。一卷。由五言古風組成,結合禪學靜功和叩齒、嚥津等保健功法,成為一套獨特的動功功法。

胎息經
氣功胎息經典著作。一卷。南北朝時佚名作。全文只有八十三字,論述胎息的定義、方法與作用,極為簡單扼要。現存最早注本為唐朝幻真先生的《胎息經疏》,流行頗廣。

古文龍虎經
氣功煉丹術著作。又名《金碧潛通訣》。三卷。南北朝·劉演撰。其理論淵源於《周易參同契》,對內外丹修煉均有指導作用。

禪秘要法經
禪觀經典著作。三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共列三十三種觀想法。

五門禪經要法
禪觀代表作。二卷。南北朝·曇摩密多譯。分述安般、不淨、慈心、觀緣、念佛等五門禪法。尤以觀緣法論述為詳細。

【隋】

諸病源候論
中醫症候學專著。又名《諸病源候總論》。五十卷。隋·巢元方等撰。本書為我國現存第一部詳細論述病因、症候的專著,對後世影響很大。書中不載治療方藥,只載氣功導引方法。全書載一百五十三種疾病,採用氣功導引方法二百九十餘條。此後唐代王焘編撰《外台秘要》,轉錄了氣功導引的全部內容。清末廖平則摘出彙編,後由民國曹炳章補輯,定名為《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刊入《中國醫學大成》中。

內觀經
氣功存思內煉著作。又名《太上老君內觀經》。一卷。隋唐間著作,不著撰人。此經強調內觀澄心、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對養生長壽的積極作用。

定觀經
氣功存思內煉著作。又稱《洞玄靈寶定觀經》。一卷。隋唐間著作,不著撰人。此經彙通道家“內觀”、佛家“定慧”、儒家“中和”思想,闡述內觀法修煉步驟及功後效驗。

太清調氣經
氣功服氣著作。一卷。隋唐間著作,不著撰人。主要內容為講述服氣的基本要領與法則,並介紹了調氣、固氣、閉氣、委氣等具體煉功方法。

太清導引養生經
氣功導引經典著作。一卷。隋唐間著作,不著撰人。此經係搜集並精選多種氣功導引文獻編輯而成,內容豐富,可供取資。如赤松子導引法、寧先生導引法,*行氣法等。此外,對導引的要領、補瀉原則、辯證施功等內容,有較詳細的介紹。

摩訶止觀
天台宗止觀經典著作。十卷。隋·智顗撰。共十章,原缺末章。其中第六章為止觀的具體內容,第七章為天台一家的圓頓觀行方法。本書的注釋,以唐·湛然的《止觀輔行傳弘訣》最為有名。

童蒙止觀
天台宗止觀代表作。有名《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小止觀》。二卷,隋·智顗撰。書分十章,即具緣、訶欲、棄蓋、調和、方便行、正修、善根發、覺智魔事、治病和證果。

六妙門
天台宗禪觀代表作。一卷。隋·智顗撰。六妙門是由數、隨、止、觀、還淨六個禪法組成的修持系統,適用範圍廣。其特色是把六妙門分作十門,各門中又攝入許多禪法,並含有巧妙的相互轉變運用功能,是一套微妙的禪修法門。

【唐】

千金要方
中醫綜合性著作。全稱《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唐·孫思邈撰。作者認為“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命名。其書總結隋代以前的醫學成就,為臨床實用的醫學百科全書。內容包括醫論、醫方、診法、針灸、氣功等。其中“養性”一章,堪稱集唐以前醫療之大成,要言不煩,頗為實用。對六字氣訣描述極其詳細。

存神煉氣銘
氣功養生名篇。又名《太清存神煉氣五時七候訣》。唐·孫思邈撰。首敘方法,先須絕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攝心靜慮,專心修煉;次分五時,條列煉功時各種不同的入靜方法;末列七候,是煉功後體驗到的各種身心效應。

清靜經
道教經典著作。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經本著老子“清靜無為”的宗旨,認為人能清靜,即可得道,住世長年。而獲得清靜之法,唯有觀空。

了心經
道教經典著作。全稱《太上老君說了心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書中認為“心為神主,動靜從心”,只有從澄心定神入手,修煉才能成功。

天機經
道教經典著作。又名《陰符天機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 此經為闡發《陰符經》而作。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
氣功服氣著作。一卷。唐代幻真先生撰。全書十五章,一至五章為一套完整的服氣法;六至十一章是六個*的服氣功法;十二至十四章為服氣注意事項;十五章為服氣胎息訣,是幾種功法的綜合。本書自成體系,文字流暢,是唐代服氣著作中的代表作。

長生胎元神用經
道教煉養著作。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主要闡述氣功養生的基本原理和實踐方法。書中雜引各家學說為多。

太上洞房內經
氣功存思內煉著作。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經內容以存神、內視為主,其學術淵源出於《黃庭經》。經末附有平旦及日入時存想五方雲氣之方法。

胎息精微論
氣功胎息著作。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本書既重胎息功夫,又兼取還精補腦諸法。

氣法要妙至訣
氣功服氣著作。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書分五章。主要論述服氣方法,主張結合導引是其特點。

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
氣功服氣著作。一卷。唐·延陵先生撰。全書分十五章,廣集隋唐以前之多種服氣、胎息方法,去偽存真,無論對理論研究或指導煉功實踐,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中山玉櫃服氣經
氣功服氣著作。一卷。唐·碧岩先生撰。書分四章,盛贊服氣胎息為養生至寶。其法講究“收息縮氣,攝腹嚥下”,直入食脈,與其他的服氣功法有所不同。

太清中黃真經
氣功服氣辟谷經典著作。又名《胎藏中黃經》。二卷。原題“九仙君撰,中黃真人注”,係唐代道教學者托名。全書十八章,主要論述人體生理病理及氣功養生諸問題。注文詳述服氣胎息與絕欲辟谷的方法,以及三丹田、臟腑的關係,頗有參考價值。

心印經
氣功內丹術著作。全稱《高上玉皇心印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經為四言韻文,共五十句。主要講述內丹術的基本理論,闡發精、氣、神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太上九要心印經
氣功內丹著作。一卷。唐·張果撰。全書九篇,分專題論述內煉丹術中的關鍵文題。

內丹經
氣功內丹術著作。 又稱 《太上老君內丹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書中推崇內丹的長生久視作用,論述內丹基本理論及功效,重道德修養。

玉軸經
氣功養生著作。全稱《上清黃庭五臟六府真人玉軸經》。一卷。此書以六字氣訣泗、呵、噓、呼吹、嘻,分別配合臟腑肺、心、肝、脾、腎、膽,以吐氣為瀉,吸氣為補,結合五臟一腑(膽)之生理病理應用,極有實用價值。

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
氣功養生著作。一卷。唐·胡惜撰。此書以《黃庭內景經》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取《玉軸經》的六字氣訣為煉功基礎,再參照《千金要方》等諸家養生文獻,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創編出一套完整的養生方法。書中以五臟六腑(膽)為綱,各繫一圖,下列六氣法、修養法、相病法、治病法、食病法、導引法諸目,既可治病,又能防病強身,方便易行,故後世流行甚廣。

神氣養形論
氣功養生著作。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主要闡述神、氣、形的相互關係,認為只有收視返聽,涵養精神,使神內守而不外揚,才能形體堅固,長生久視。

將攝保命篇
氣功養生著作。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認為祛病之導,不僅要加強氣功鍛煉,而且還要注意精神道德修養。

天隱子
氣功養生著作。又名《天隱子養生書》。一卷。唐·司馬承禎撰,托名天隱子。書分八章,大抵以煉形養心為宗旨。

坐忘論
氣功養生著作。一卷。唐·司馬承禎撰。作者根據《莊子·大宗師》中的“坐忘”之說,加以闡述發揮,書中詳細論述坐忘安心法,認為養生之關鍵在於靜定功夫。行文流暢,影響深遠。

服氣精義論
氣功服氣代表著作。一卷。唐·司馬承禎撰。全書九篇,此書於衆多的服氣著作中較少虛妄。作者主張服氣與導引、符水、藥物諸法相結合,與他家只重一發者有異。書中貫穿醫理最為可信。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所收者並非完本,僅原書之第一、二篇。後七篇另作《修真精義雜論》,收在洞真部衆術類。《雲笈七簽》中所收者為完本,並明確標有序數。

【五代】

入藥鏡
氣功內丹術經典著作。一卷。五代·崔希範撰。作者“以吾心為鏡,身為之台,以神為藥”,入藥者是將五臟所秉五行之氣入於丹田,此為《入藥鏡》篇名之本意。全書為三言歌訣,共八十二句。每四句講述內丹養煉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描繪內煉過程及其感受,效法天體運行規律,為唐代以後道家重視內煉奠定了理論基礎。

鍾呂傳道集
氣功內丹術經典著作。3卷。又名《真仙傳道集》或《鍾呂傳道記》。五代,施肩吾撰。全書以鍾離權與呂岩師徒問答的形式,論述內丹術要義共18卷論真仙、大道、天地、日月、四時、五行、水火、龍虎、丹藥、鉛汞、抽添、河車、還丹、練形、朝元、內觀、磨難、證驗。全書以天人合一思想為基礎,陰陽五行學說為核心,煉形煉氣煉神為方法,系統完整地論述了氣功學說的精華—內丹學說.建立了鍾呂派內丹體系,對後世影響甚大。

西山群仙真記
氣功養生著作。5卷。五代·施肩吾撰。簡稱《西山記》。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縣內)乃作者隱居之處,自序稱“欲論得道而超脫者,西山十餘人矣。遂從前聖後聖,秘密參同契,而成此書。採遮各書,如《太上隱書》、《靈寶內觀經》、《上清玄格》、《洞玄經》等,共20餘種,保存不少五代迢家內丹術資料。

養生辯疑訣
氣功養生著作。五代·施肩吾撰。作者批評世人學養生而不知本源,因而不效,卻疑得道者乃“有靈骨”之故,誤以為非常人“可學而得之”的觀點。

靈寶畢法
氣功內丹術經典著作。3卷。五代·鍾離權撰。作者稱於終南山石壁間得《靈寶經》30卷:上部金浩書,元始所著,中部玉書錄元皇所述,下部真源義,太上所傳。共數千言。經朝暮研習,“乃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本天地升降之宜;氣中生水,水中生氣,亦心腎交合之理”。於是攝其大要撰成此書。書中分三乘十門。小乘安樂延年法四門:匹配陰陽第一,聚散水火第二,交媾龍虎第三,燒煉丹藥第四;中乘長生不死法三門:肋後飛金晶第五,玉液還丹第六,金液還丹第七;大乘超凡入聖法三門:朝元煉氣第八,內觀交換第九,超脫分形第十。每門中列“金誥”、“玉書”、“真源”之有關論述外,再依次分“比喻、“真訣”、“道要”等內容。本書屬清淨派著作,“以八卦運十二時而其要在艮位;以三田互相反複,而其要在泥丸(《道藏精華錄提要》)為其特色。

破迷正道歌
氣功養生著作。1卷。五代·鍾離權撰。全書為五言古風1篇。凡 244句,1708字。排斥各種養生方法,而獨尊內丹術。

純陽真人渾成集
道教煉養著作。2卷。五代·呂岩撰。前有條陽清真道人何志淵序。稱“於藏室中得其詩章二百有餘,厘為二卷,名之曰《渾成集》,以其渾然天成,非人為所能及也。所收詩與《呂祖志》大多互見,亦有《呂祖志》中未見者。

陳先生內丹訣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五代·陳樸撰。又名《九轉金丹秘訣》本書世傳有兩種本子: 一本收在《道藏·太玄部》,名《陳先生內丹訣》;一本收在《道藏·洞真部》中《修真十書》卷十七,名《九轉金丹秘訣》。前者係分句作解,後者則每首詩詞後合解。文句略有出入而各有所長,可互相參證。本書為論述九轉金丹修煉方法的重要著作。九轉者:一轉降丹,二轉交媾,三轉養陽,四轉養陰,五轉換骨,六轉換肉,七轉換五臟六腑,八轉育火,九轉飛升。

【宋】

雲笈七簽
道教練養類書。122卷。宋·張君房編。北宋大中祥將五年(1012),張君房奉命校正秘閣道書,至天禧三年(1019)編成《大宋天宮寶藏》4565卷,再攝其精要,總萬餘條,輯成本書。稱《雲笈七簽》者,“雲笈”是珍藏道書的書箱,“七簽”是指道書總有七大部: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輔(太玄、太平、太清、正一)。1—28卷,總論經教宗旨及仙真位籍 之事,其中涉及氣功內容的,有《黃庭經》、《中黃真經》、《老君清靜心經》、《洞玄靈寶定觀經》等經注。29—86卷,分列道家服食練氣、內丹外丹、方藥符圖、守庚申、屍解諸術,其中32--36卷與56--62卷所介紹的種種服氣、胎息等法,皆為重要氣功內容。87--122卷,則為道教文字及詩歌、傳記之屬,其中如《七部語錄》、《七部名數要記》,均為論述養生要旨之佳作。與氣功有密切關係。此書雖然摘錄原文,不加論說,但去蕪存精.分類編排,條理清楚。書中還保存了部份佚失道書的篇章,涉及氣功的如《墨子閉氣行氣法》、《曇鸞法師服氣法》等,均有研究參考價值。

洞元子內丹訣
氣功內丹術著作。2卷。宋·洞元子撰。凡21篇,論述玄元、坎宮、離宮、既濟、未濟、乾宮、坤宮、兌艮二宮、變象、水火、焚魔、交媾、元火、沐浴、母子、抱元守一,道數、神光、總要、廣玄等內容。除變象、總要、廣玄三篇外,每論論述後以歌訣形式再作概括,除毋子篇為五言詩外,其餘均為七言詩。本書主以易理、易象解說內丹修練之術,為其特色。
內丹還元訣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宋代著作,不題撰人。全篇約850字,簡要解釋內丹術語如五行(肝、肺、心、腎、脾)、四象(金翁、姹女、嬰兒、黃婆)、七寶(津、水、唾、血、神、氣、精)及九仙真氣(口鼻谷道氣之出入及噓、呵、四、吹、呼、嘻、喜、怒)。

內丹秘訣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宋代著作,不題編者。係集《內丹賦》、《陰丹詩》、《海蟾子還丹賦》、《至真歌》、《中頰先生增馬處士歌》、《青城山後岩棲谷子靈泉井歌》、《金虎白龍詩》(張果述,21首)成一輯,詩賦文辭華麗,有數篇屬陰陽派著作。

太清真人絕命訣
氣功養生著作。1卷。宋·太清真人撰。其法以存思為主,第一先存五獸,第二曆藏,第三守地,第四守人,第五守天。兼以嚥津服氣,俾得益壽延年。

保生要錄
氣功養生著作。1卷。宋·蒲虔貫撰。全書分養神氣門、調肢體門、論衣服門、論飲食門、他居處門、論藥食門。論述平易簡明,切於實用。

紫清指玄集
氣功內丹術著作。2卷。宋·白玉蟾撰。內容有玄關顯秘論、修辨惑論、性命日月論、谷神不死論、陰陽升降論、金液還丹賦、學道自勉文、東樓小參文、冬至小參文、丹語法語、題張紫陽薛紫賢二真人像、謝陳仙師寄書詞、鶴林問道篇,以及必竟憑地歌、快活歌等,共40餘篇。作者精通內丹術,善屬文辭,且喜交遊。

金丹直指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宋·周無所住撰。前有自序,作於淳偌庚戌(1250)年。書前臚列玄關一竅頌、真土頌、陽晶頌、玄化頌、龍虎頌、鉛汞頌、真爐鼎頌、真藥物頌、斤兩頌、抽添頌、火候頌、法度頌、口訣頌、沫浴頌、工夫頌、溫養頌,共16頌。頌中內丹術語,概從性功解釋,或問中亦宜指:“金丹喻本性長存,是名金剛不壞,……性即命,命即性”。

諸真論還丹訣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宋代著作,不著撰人。雜錄前人內丹歌訣。內容有玉壺頌10首、青霞子贊《金碧龍虎經》、贊魏伯陽《參同契》、容成公內丹歌訣、曹聖圖鉛汞歌,以及論真鼎、明水火、明火候、明至藥等口訣,共18首。其中曹聖圖鉛汞歌為五言古風,其餘均為七言,或絕句,或律、成為俚歌。所收有屬雙修派內容。

了明篇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宋·宋先生撰,毛日新編。首為遇真歌,自述遏鍾離權授口訣得真道之情;繼為解迷歌,講述內煉要旨;未為和朗然子詩30首及其他詞22首。均係論道談玄,成言內丹煉養心得之作。

修真太極混元指玄圖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宋代著作,不題撰人。全書以圖訣相配形式講述內丹煉養方法,其中多涉五臟氣化,為其特色。具體內容為匹配陰陽胎息訣圖,真龍虎交媾內丹訣圖,周天火候訣圖,肘後飛金晶訣圖,還丹訣圖,煉形秘圖,三國既濟訣圖,煉氣成神朝元訣圖,內觀起火仙丹交換召,棄殼升仙人聖超凡訣圖。

龍虎手鑒圖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宋代著作,不題撰人。其圖從《周易參同契》立論,以天地陰陽合化、乾坤門戶、坎離匡郭、囊合動靜等說來闡述龍虎內丹之修煉。次列龍虎、靈藥、還丹、文武、神運、黃芽、白汞、金虎、玄曜、真旨、流殊、住世、成真、出世、河車等15個條目,分述內丹修煉的法則。

道樞
道教煉養類書。42卷。宋·曾糙撰。書名源於《莊子·齊物論》中“彼是莫得偶,謂之道樞”,含道術真要之意。全書共108篇,廣輯南宋以前道教有關文獻資料而成,是研究道教史,道教的思想與方術,以及氣功內丹術的重要參考書籍。其中各章。有討論《陰符經》、《黃庭經》、《悟真篇》等典藉要旨而名陰符、黃庭、內景、外景、悟莫者,有闡釋道家理論而名太極、元氣、虛白、火侯、歸根者,有介紹道家修煉方法而名胎息、調氣、運火、大還金丹者。各篇中除引用著名道教學者之論述外,如至樸子、朝元子、純粹子、嵩嶽真人等唐宋時代隱居民間之道教學者,其遺文亦為網羅收入。篇中常有曾氏本人論述,反映了他反對雙修而主清修的觀點。

太極圖說
儒家哲學經典著作。1卷。宋·周敦頤撰。作者繪有太極圖,並撰文字詮釋,其所列最高哲學範疇是無極,以下依次為太極、陰陽、五行、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之中,惟人最靈,而為人之最高境界,就是聖人倡導的“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自此以後,宋明理學家都重主靜之說,且喜靜坐。據清·黃宗炎考證,周氏太極圖係由北宋初著名道家學者陳摶之無極圖演化而來。無極圖本為闡明內丹術而設,由“玄牝門”、“煉精化氣”逐層而上,至頂層為“煉神還虛,復歸無極”。周氏則將無極圖自下而上之遞進關係顛倒,作自上而下之衍化,並改換有關名稱,將道家氣功思想引進儒家哲學範疇。

調息箴
氣功養生名篇。宋·朱熹撰。所調“調息”,即調整呼吸以養生之意。此箴取佛道兩家氣功之內容。如“鼻端有白,我其觀之”,在佛典《楞嚴經》卷五載孫陀羅難陀“觀鼻端白,我初諦觀……”;面“守一處和,千二百歲”,乃源自《莊子·在宥》篇。

元氣論
氣功養生名篇。宋·張澡撰。文中認為自然界一切均由元氣化生,亦講到人生命,“稟天地之元氣為神為形,受元一氣為液為精”。主張返老還童,需七返九還,而其七返九還說則與他說不同:“液化為精,精化為氣,氣化為神、神復化為液,液復化精,精復化為氣,氣復化為神”。特別推重服氣法,認為“夫長生之術,莫過乎服元氣,胎息內固靈液,金丹之上藥”。書中對服氣法有詳細介紹。該論見存於《雲笈七簽》卷五十六。

聖濟總錄
中醫類書。200卷。宋徽宗主編,係政和年間詔命醫官編纂,歷時7年(1111—1117年)而成。該書廣泛收集歷代方書及民間方藥,並摘錄道家修煉方法,以供選用。屬於道家氣功修煉的內容有神仙導引、神仙服氣、神仙煉丹等篇章。

修真十書
氣功內丹術叢書。舊題宋·石泰輯,不確。收書12種,共60卷。計有《雜著指玄篇》8卷,元·蕭廷芝《金丹大成集》5卷,唐·施肩吾《鍾呂傳道集》3卷,《雜著捷徑》9卷,宋·張伯端《悟真篇》5卷,《玉隆集》6卷、《上清集》8卷、《武夷集》8卷(以上三集為宋·白玉蟾撰),元·王志謹《盤山語錄》1卷,唐·胡惜《黃庭內景五臟六腑圖》1卷,《黃庭外景玉經注》3卷(以上二書為唐·梁丘子撰)。

【金元】

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金·王哲撰。此書是王氏答其第子馬鈺所提的30多個問題,主要闡述內丹術語、內煉口訣中所含的內丹理論思想。包括祖宗、性命、根蒂、龍虎、鉛汞、刀圭、金公、黃婆、嬰兒、姹女、龍蛇、心猿、意馬、賓主、覺照、太上、三寶、九星、五剛、三才、抽添火候、金丹、七返、三命、九竅等。共內煉思想主要體現在:一少言語養內氣,二戒心性養精氣,三薄滋味養血氣,四戒嗔怒養肺氣,五養飲食養胃氣,六少思慮養肝氣,七寡嗜欲養心氣。認為“凡人出家,絕名棄利,忘情去欲,則心虛。心虛則氣住,氣住則神清,神清則德合道生矣”。突出明心見性的思想。

重陽真人金關五鎖訣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金·王直公撰。內容涉及較廣,主要以問答方式解說全真道的內丹理論和修煉方法。書中將道教秘傳內煉法分為三乘,來闡述修煉的基本過程。煉者先從小乘入手,而後入中乘、大乘。並記載了九轉還丹法、黃芽穿膝法、射九重鐵鼓法、太子遊四門法、金鞭輪法、陳希夷大睡法、仙人釣魚法、金關玉鎖法、七返還丹法、肘後飛金晶法、搬精補腦法、三車搬運法、抽添加減法、灌想法、黃婆匹配法等治病與修煉的小、乘功法。這些法訣多為北七真所繼承發揮,成為全真道內丹法的基礎。

丹陽真人直言
道教煉養著作。1卷。金·馬鈺撰。本書是作者在龍門山重陽會土講述的內煉丹法理論與功訣的記錄。作者認為修道貴在無為清靜,不能急於求成。指出“長要心定,行住坐臥,皆是行道。諸公休起心動念,疾搜性命;但能澄心遣欲,便是仙”。並指出性命、龍虎、鉛汞、水火、嬰姥、陰陽等全是神氣二字的演變,不可執著。但欲成內丹,還以清淨為本,“欲要養氣全神.須常摒盡萬緣,表裏清淨,綿綿固守動。三年不漏,下丹結;六年不漏,中丹結;九年不漏,大丹結圓備。此名九轉大功,亦名三千功滿,三因圓奮,謂之丹法,身輕舉,永為神仙。”

丹陽真人語錄
道教練養著作。1卷。金·馬鈺撰,王頤中編。主要論述全真道修心養性的理法,以清靜無為、柔弱謙下為主。清為清其心源,淨為淨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擾,故情定而神明;氣海淨則邪欲不能于、故精全面腹實。突出輸淨之法在修道中的重要性,“故道家留丹經子書,千經萬論,可一言以蔽之,曰清靜”。此外,還主張薄滋味以養氣,去嗲怒以養性,效污下以養德,守恬淡以養性。

孫不二元君法語
氣功內丹術女功代表作。1卷。金·孫不二撰。專論女子內丹理論與功法。全書有神道功夫次第詩14首(收心、養氣、行功、斬龍、養丹、胎息、符火、接藥、練神、服食、辟谷、面壁、出神、衝舉),女功內丹詩7首。為女子習煉內丹所必讀之作。

清太玄九陽圖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金·侯善淵撰。主要描述內丹修煉過程中的不同境界,並對練功與時辰關係作了探討。全書以圖為主,首列太玄混沌圖、未見圖等,次按月出、上弦、照望、平陽、下弦、月盡之序,分別配以震、兌、乾、翼、良、坤卦,及離中虛在天為日在人為目,坎中實在天為月在人為耳,亦輔以圖,分述神功運移之法規;最後是太玄九陽修真圖,概述煉丹的全過程。

啓真集
道教煉養著作。3卷。金·劉志淵撰。主要講述內丹修煉方法。簡明易懂方法可行,對後世內丹術的發展較有影響。卷上有七言絕句71首,七言律詩4首;卷中有詞56首;卷下分13章,即真心章,天中天章、真土章、心息相依章、死陰生陽章等,皆為內丹修煉之要訣。

大丹直指
氣功內丹術著作。2卷。元·丘處機撰。本書是早期全真道最系統完備的內丹著作,發揮了王品的內丹理論,將其分為三成九法。首先闡述了內丹修煉的基本理。認為人與天地稟受一同,始因父母二氣交感,混合成珠,肉藏一點元陽真氣,與母命蒂相連,受母氣滋養,是為先天之氣。出生之後,先天之氣徽於九竅,呼吸從口鼻而出入,是為後天之氣。先天真氣逐時耗散,以至病夭。煉內丹求長生,關鍵在於用神火烹煉真精實氣,使氣滿神壯。次用圖、訣、訣義的形式詳述九種內丹功法的修煉,其中五行顛倒龍虎媾法、五行顛倒周天火候法、三田返複肘後飛金精法為小成法,三返複金液還丹法、五氣朝元太陽煉形法、神水交合三田既濟法為中成法,五氣朝元煉神入頂法、內觀起火煉神合道法、棄殼升仙超凡入聖法為大成法。大成法為內丹最高境界。三成九法由淺入深,較完整闡述了內丹修煉的法則,其核心是修煉性命。此外,還敘述了煉功入靜時可能出現的10類幻景及排除方法。只有時聞樂聲,異香陣陣,紅光閃閃,狀如蓮花,遍身賽籠罩,色若金光,才是真境妙界。後世內丹家對此書評價甚高,譽之為“北宗丹經之首”。

金丹大成集
氣功內丹術代表作。5卷。元·蕭廷芝撰。書中以無極太極之理,《周易》八卦之數,天地陰陽、水火囊合升降之機,作為說理根據,來論述內丹的修煉。其中所稱“金液還丹”者,即為內丹。載有無極圖、天心圖、玄地圖、既濟鼎圖、河車圖、周天火候圖、泄天符火候圖、六十卦火候圖、大衍數圖、金丹囊合圖等圖,囊合歌、金液還丹賦、金液還丹詩、金液還丹論、金丹問答、七言絕句、樂道歌、茅廬得意歌、劍歌等文,以及崔公《入藥鏡》與呂公《沁園春》的注解。有圖有文,便於理解。全書內容豐富,說理透徹,其中《金丹問答》一篇,尤為初習內丹術者所必讀。

金丹大要
氣功內丹術代表作。10卷。元·陳致虛撰。作者融合南北兩宗內丹理論,對氣功內丹術作了較為完備的闡述。書中十分重視精氣神的作用,以先天精氣神為本,後天精氣神為用,養生內煉之士貴在寶其精、壯其氣、旺其神。同時還對金丹、藥物、器、採取、真土、火候、神化等內煉要訣作了詳細的論述。並對內丹修煉須知作了7個方面的說明,即:運火行符、朔望弦晦、防危護失、卵酉刑德、冰浴心慮、生殺爻銖、脫胎換鼎。書中還常出現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又援引佛家之說來論述明心見性之理,三教合一的思想較為濃厚。是收為內丹理論較為成熟時期的著作,因此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內丹術的基本內容。此書原為10卷,《道藏》本析為16卷。

規中指南
氣功內丹術代表作。2卷。元·陳衝素撰。上卷九章,從止念、採藥、識爐鼎、入藥起火、坎離交媾、乾坤交媾、攢簇火候、陽神脫胎、忘神合虛等方面,介紹具體煉養方法。下卷三論,從玄化、藥物、火候等闡述內丹機理,頗為精闢。書中認為玄牝即規中,在腎之上,心之下,人身上下左右之中,是內丹煉養之處。然此又係虛設之處,故“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無心求。以有心守之,終莫之有;以無心求之,終見其無”。並詳論藥物與火候的辯證關係,認為“蓋採時謂之藥。藥之中有火焉;煉財調之火,火之中有藥焉”,而火候的要訣,“尤當於真息中求之”。“蓋息從心起,心停息調,息息歸根,金丹之母”。此書直指內丹奧秘,要言不繁,頗受後代學者重視。

中和集
道教煉養代表作。6卷。元·李道純撰。作者精通《周易》與《禮記》,故書中煉養雖重三教合一、性命雙修的觀點,但援儒入道的傾向卻非常明顯。卷一為玄門宗旨,卷二為金丹妙訣,卷三為問答語錄全真話法,卷四為論、說、歌,卷五為詩,卷六為詞及隱語。其論丹法以“守中”為要訣,“致和”為目的。具體作法強調先虛其心以修性,後保其身以修命,最終取得性命雙圓、形神俱妙之正果。書中將丹法分成漸與頓兩類。漸法為循序漸進之法;又分三系,下乘是安樂法,中乘是養命法,上乘是延生法,由修命入手,取得成功。頓法為最上乘法,只有非常有根基者才能修煉而有所成就,只須一直了性,則自然了命。是書之內丹學說,自成體系,極有自己的特色,具有代表性。

三天易髓
道教煉養著作。1卷。元·李道純撰。主要以儒、道、釋三教之理論,闡釋內丹理法。共有3篇,一為“儒曰大極——火符直指”,二為“道曰金丹——金丹了然圖”,三為“釋曰圓黨——心經直指”。書未附《陰符經》注釋。

還真集
道教練養著作。3卷。元·王介撰。其內丹理論參合南北兩家,強調只有性命混融,才能始成內丹。上卷為圖說,中卷為論文及歌詞,下卷為詩詞。認為“凡諸學道至人,參禪高士,不可執著,必以性命雙修,方成大事”。在具體修煉方法上,書中強調三要,“一要知鼎器,二要知藥物,三要知火候。知此三者分明,方許下手修之”。並開列鼎器異名39個,藥物異名46個,火候異名12個,有解疑惑,提高修煉效果之功效。

悟玄篇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元·余洞真撰。是書著重探討天地陰陽交合化生之理及水火交化進退之機在內丹修煉中的作用,而特別突出玄牝的地位。認為“夫人身中竅,名曰玄牝,若人得此竅,期三才萬物悉備於我矣。此之一竅,非泥於物也,其理別於他術.止不過忘形滅念,如守其中矣。久久純熟,中宮靜極,則身中陽氣自然生也,陽氣漸生,陰氣漸剝,乃曰陽長陰消之意矣”。此外,書中對形化、氣化、坐工、口訣、沐浴、藥物、火候、玄關、抱一、解胎等都作了具體的分析與探討,並附圖以資補述。

谷神篇
氣功內丹術著作。2卷。元·林轅撰。自敘中曰:“篇目之曰谷神,不過以谷養氣而已。”上卷為大藥還丹詩、理一真篇、火候行持絕句詩等,其論大藥云:“大藥其最要法,在乎神水華池,為諸丹之基,大道之祖。存守則謂之寶珠,交會則謂之金丹。”下卷為圖論,計有五氣朝元圖、投壺口訣圖、含元抱樸之圖、木金間聞體用圖、元氣生成圖及靜動虛名論、元氣論等。對靜定、真定、入定、得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對元氣的生成、功用及其化生變化作了闡述。

析疑指迷論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元·牛道淳撰。書中分析疑與指述兩部份,以問答形式敘述。旨在使學者明了全真性命之理和修行次第之法。其析疑主論心性萬物,認為人心“元無一物,等同太虛,本來清淨”,為萬法之本;“心即性用,性印心體”,心性以“虛寂為體,覺照為用”。指迷則主論性命內丹,認為性命本一,故應兼修。“夫人以精為根,以命為本,以性為宗,命者氣也,性者神也。失神、氣、精三者,成原於一,而未嘗離也”。書中將煉丹之法分為三門九品,漸次修煉,較好地體現出性命雙修的內練思想。

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訣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元·金月岩編,黃公望傳。重視心腎水火,性命雙修是其特點。認為煉丹要求真鉛真汞,真鉛真汞即是神氣性命;又須明心腎水火、三宮五行變化之理。指出假性命為出陰神,是鬼仙小成之法;真性命乃出陽神,是天仙大成之法。書中還有金蟬脫殼天仙之圖、尾閭骨圖及七言絕句。

紙舟先生全真直指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元·金月崖編,黃公望傳。全書分為2篇。上篇為“七返七真合同印子”,有詩(並圖)7首,分述內丹修煉的7個階段。即形神相顧、人道初真,形神相伴、名目得真,形神相入、名目守真,形神相抱、名目全真,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形神雙合、名曰證真,普度後學、以真覺真。下篇為“入室節目築室闊狹各自定例”,講入室靜坐功夫及各種景驗。其內丹觀點仍講求性命雙修。

六根歸道篇
氣功養生著作。1卷。元代著作,不題撰人。主要論述六根清淨在內丹修煉中的重要性。其方法為“守道先須守心”,在內心意不亂,則身能正於外;目視耳聞各得守,則“五色得正,而邪者不干吾之目;五聲得其節,而淫者不干吾之耳 ”;“芬碧之馨,不可以養吾之性”,故無味無馨,則“鼻舌不為我之患矣”。

真仙直指語錄
道教練養著作。2卷。元·玄全子編。係全真派師徒授課記錄,卷上錄有馬鈺語錄約30條,並錄譚處端、劉處玄、郝大通等人的語錄及丘處機的《寄西州道友書》,卷下隸尹志平語錄。所錄者多為全真道修行法訣。

諸真內丹集要
氣功內丹術著作。3卷。元·玄全子編。卷上收有老子《函谷關記》、鍾離正陽《還丹歌》、張紫陽《石橋歌》、馬自然《金石誥》、呂純陽《玄牝歌》及《大丹歌》和《性命歌》、李仙君《金丹賦》、天來子《青龍歌》和《白戊歌》、劉海蟾《還丹破迷歌》等。卷中收有《王母口訣》、《太上內觀正訣》、《玄無口訣》、《鼎器歌》、《金丹火候秘訣十二句》、《金丹證驗》、《金丹類名》等。卷下收有青霞真人《內用秘文》。書中廣集名篇,對修煉內丹之士來說,是一部很好的參考書。

三元延壽參贊書
氣功養生著作。5卷。元·*飛撰。成書於1291年。作者自稱受一官姓道人的三元養生之術,認為人之壽命分天元六十、地元六十、人元六十,三元共一百八十歲,不知保養則日益減少。如精氣不固則天元之壽暗損,謀為過度則地元之壽暗損,飲食不節則人元之壽暗損。故在保養同時還宜避忌,以使精神內壯。如何趨益避損,其法在《黃帝內經》、《老子》、《莊子》並名醫論著及孔孟之說中均有論述。是書禀承此旨,以醫家與道家之論為主幹,以各家養生精論為輔,取《中庸》“贊化育,參天地”之意而定書名。共核心內容為:“天元之壽,精氣不耗者得之”,下列欲不可絕等9 目;“地元之壽,起居有常者得之”,下列養生之道等23目;“人元之壽,飲食有度者得之”,下列五味等10目。另外,還分類輯錄諸家養生要語,極有參考價值。

泰定養生主論
中醫氣功養生著作。16卷。元·王矽撰。本書是一部醫道結合論述養生祛病的著作,對養生祛病之法作了較為詳盡的敘述,並涉及導引、按摩之法。“首以原心為發明之始;次序婚合、孕育、嬰幼、童壯、衰老宜攝避忌,以禦未然之病;次論運氣、標本、陰陽、虛實、脈病、證治,以為全生去病之法;然後類方對證,以為規矩之用”(《自序》)。

壽親養老新書
綜合性養生著作。4卷。元·鄒铉撰。本書論述養生方法較詳,主要針對老人。卷一原名《養老奉親書》,為宋·陳直撰;卷二至卷四為鄒铉續增。卷一講飲食調養、形證脈候及簡妙老人備急方等15篇,共223條,節宣之法詳備;卷二分保養、服藥諸篇,羅列古今丸、丹、膏、散、酒、粥、糕、餅等具體方藥與主治;卷三與卷四為寢、興、器、服、飲、膳、藥石之忌宜,附婦兒食治諸方,共256條。其中卷三中的“太上玉軸六字氣訣,為古代記載最詳細的六字氣訣;尚有“食後將息法”(係摘錄沈括《杯山錄》,此書現很少見到,頗有參考價值)及“養性”等氣功養生方面的內容。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麽是人生最有價值的呢?就是愛。把犧牲當作享受,能夠付出愛心的人,永遠都很快樂,而且活得有意義。

不管是愛人或是被愛都是幸福的。有力量去愛人或被愛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不要封閉自己。你要先愛別人,別人才會愛你。

人要自愛,才能愛普天下的人。

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寸,在人生道中就會活得很快樂。

倘能以愛待人,以慈對人,則不惹禍傷身;所以做人應該吃點虧,做個大智若愚的人。

把氣憤的心境轉換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轉換為愛,如此,這個世間將愈益完美。

佈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品,而是一份虔誠的愛心。

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過於“人有眷屬,唯我獨無”。因此,菩薩道行者說:“你們看待世間一切衆生,應該把年老者當作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年齡與自己相近者,就當作兄弟姊妹去敬愛他;年齡比較幼小的,則當作自己的子女一般去愛護他……”這是人性中最高潔、最真、最善、最美的愛。

愛絕不能夾雜著煩惱,因為有煩惱就會有污染。

要培養一份清淨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收回,就不會有煩惱。

有所求的愛,是無法永久存在的。能夠永久存在的,就是那份無形、無染而無求的愛。

父母過份愛子女的心力會反射成子女的煩惱,對子女要放心,他們才能安心。

清茶淡香,既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濃則苦得喝不下。世間的情愛也是如此。

愛——這件東西在人心中常覺得奇缺,常覺得饑餓難飽足,像餓鬼一樣。人在愛欲中,是永遠沒辦法滿足的。

要談情,就必須談長情——覺悟的情;

要說愛,就必須說大愛——解脫的愛。

佛鼓勵我們要有大愛,要愛得透徹,愛得普遍,盡虛空遍法界,達到衝破自我,和合於大自然同體大悲的愛。不要像泥濘一樣,有色彩、濕粘粘的。

一切有宗教思想的婦女,應把身心培養得像月光一樣慈悲柔和。寬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使一家人,甚至整個社會,每個人與你相處,都像是沐浴在清涼的月光中,這樣才能達到人人愛我、我愛人人;這才達到愛的真諦,邁入人格升華的境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知此人病在心?兩眉鎖皺山根細,氣色青黑暗三陽,心痛心憂愁鬱際。
 ­
何知此人病在肝?兩眼睛紅頸筋粗,氣色乾燥金傷木,定然束怒氣嘈嘈。
 ­
何知此人病在脾?滿面青黃瘦不支,神衰唇白難運食,成濕成痰定必宜。
 ­
何知此人病在肺?顴紅肺火顴黑寒,血咳吐血殊哮喘,寒熱兩關顴上看。
 ­
何知此人病在腎?耳黑額黑面烏暗,補水制火節欲心,眼睛昏暗房勞禁。
 ­
何知此人盅脹亡?山根低小面黑黃,縱有病人面略白,眼深鼻斷象孤寒。
 ­
何知此人手足傷?山根一斷氣難揚,腎虧筋弱殊火爍,跌撲傷病鼻骨殃。
 ­
何知此人夾色病?兩眼昏暗神不清,兩眉粗壓目蒙昧,夾色傷寒陽縮驚。
 ­
何知此人主長寒?面有垢神色暗黃,黑是寒兼黃是熱,有痰宜辨眼睛黃。
 ­
何知此人主狂痰?眼突睛黃下白現,殺重性剛主狂顛,痰生肺火胸中戰。
 ­
何知此人遺精症?皮色青黃色木榮,有時紅豔如脂抹,相火虛痰亦泄精。
 ­
何知此人痛心病?頭低眉皺山根青,兼印多紋抑鬱重,精舍暗黑痛難勝。
 ­
何知此人火爍金?顴紅血壯髮鬚少,露筋露骨齒牙頹,定知火盛筋骨燒。
 ­
何知此人主長寒?鬚濃困口不分清,黑更須防餐飯少,老來噎食定憂驚。
 ­
何知此人必吐血?山粗露骨瘦且小,面青骨赤血必防,縱然不吐瘡衄照。
 ­
何知此人必癆症?面皮網鼓眼神急,人瘦氣短性操兼,鼻劍背薄頤尖齦。
 ­
何知此人失血來?面皮背黃色不榮,鬚紅鬚赤髮早脫,此時失血乃成形。
 ­
何知此人熱嘔血?額黑耳暗面皮焦,唇裂紫黑驗如此,面上無光定不調。
 ­
何知此人糞後紅?年壽之間有暗烏,定然食燥則生血,痔血便血作常遭。
 ­
何知此人腎水虧?眼下陰陽有暗烏,必是少年多縱欲,眼深暗黑又乾枯。
 ­
何知此人發哮喘?兩顴暗黑多烏點,此是肺寒實無疑,唇黑兼之檢自宜。
 ­
何知此人多衄血?鼻樑光焰似火形,瘡疾須防前後見,蕩疼疔疥一齊成。
 ­
何知此人多盜汗?面白唇青髮淡黃,脾弱肝虛神不壯,總官壯胃補牌方。
 ­
何知此人手足震?皆因末指屈難仲,血不榮筋方有此,老來氣疾佔其身。
 ­
何知此人痰必多?眼下浮胞自帶黃,肉脹痰凝氣不運,乃從此位認真妝。
 ­
何知此人氣不足?面皮淡白無榮色,或浮或腫或削瘦,總是氣弱為真的。
 ­
何知此人多熱病?面紅髮焦火生燥,唇爛口瘡亦多逢,皮膚血熱或兼到。
 ­
何知此人陰份虧?面青面黑皮乾枯,唇黑肉削眼昏暗,定是陰虛命必無。
 ­
何知此人生瘰為?人瘦筋露面黑赤,髮眉暗濁山根小,肝鬱或形身病的。
 ­
何知此人陽不起?滿面暗黑如煙蔽,三陽枯陷眼無光,綜是陽縮腎病發。
 ­
何知此人身將死?命門口汞井窀烏,兩目直視無轉側,應知不久即嗚呼。
 ­
何知此人死復生?滿身病重眼神清,觀視玲瓏一點照,三陽遠透耳光榮。
 ­
何知此人身將病?山根烏暗身災現,倘有鳥鵲集大庭,準頭暗黑命將遺。
 ­
何知婦人經不調?眉毛紛亂認其端,束熱定然顴額赤,虛寒唇白面青凝。
 ­
何知婦人遺白帶?黃白無光面是真,或成崩漏皆無肉,浮氣虛癆則贏身。
 ­
何知小兒多驚險?耳根青暗頭筋現,兩耳不重失氣形,無風波浪急如箭。
 ­
何知此人多瘡疥?頭骨過重肉不稱,陽為頭骨火必多,瘡疥依然生列宿。
 
 ­
綜合總訣:
 ­
腎虧眼肚黑   肺熱鼻頭紅   肝盛雙眼赤   寒喘兩顴烏
­
多風藍眼白   痰濕眼中黃   多痰眼肚腫   寒冒唇呈青
 ­
腎絕耳黑槁   濕盛面皮黃   肝熱皮毛燥   血勢眼顴紅
 ­
夾色眼昏暗   足傷月孛沉   失血烏年壽   泄面青黃表
 ­
氣虛面黃腫   多汗面唇青   痛病眉心绉   火燥額堂烏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腦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之重要12經脈和40多處大小穴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會聚於頭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所謂針灸性按摩或刺激,將去病健身。勤梳頭的確是一項積極保養人體精、氣、神的最簡單易行、最經濟的長壽保健對策。
 

腳底為第二心臟‧常搓湧泉益健康

中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著密切的聯繫,佈滿了相關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區。但由於腳底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先天薄弱環節,客觀上為寒濕邪氣病毒的侵襲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說腳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顯得尤為重要。經常溫浴後搓湧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嚥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醫認為,唾液是人體的精華,貯於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臟,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所以日嚥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是很有道理的。
 

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療疾又延年

谷道,又稱肛門。撮即上提收縮也。通俗地講,就是做收縮肛門的小動作。孫思邈在《枕中方》中規勸世人“谷道宜常撮”,認為肛門周圍的肌肉要間歇處於運動狀態,才能養生健體,尤其對防治痔瘡有特別療效。
 

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齒,就是指用上下牙有節奏地反複相互叩擊的一種自我保健養生法,俗稱叩天鐘。中醫學認為經常叩齒,不僅能強腎固精,平衡陰陽,疏通局部氣血運行和局部經絡暢通,延緩衰老。
 

隨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氣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來回按摩腹部,包括腹壁、腹腔以及內臟的一種養生保健法。中醫認為,腹為人體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勤揉腹,即可以調整脾胃,通和氣血,增補神元,孵養腎精,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傷之百症。
 

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身體

中醫認為,耳為腎惟一之上外竅,雙耳靈健則腎經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扯拉、按摩、搓揉、點捏耳朵,實際上就是對雙耳進行各種形式的物理刺激和針灸治療。
 

消疲健美伸懶腰‧血運暢通最為高

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松散脊柱的自我鍛煉。
 

安心靜坐延年壽‧調身調息加調神

醫學研究表明,情緒與健康二者緊密相連。凡情緒樂觀開朗之人,可使其內臟功能健康運轉,增強對外來病邪的抵抗,同時在平靜的情緒狀態下,方可從事持續的智力活動。因此,古人的攝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養神。儒、釋、道三教皆有養生之法,並皆主張靜坐。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孫中山先生臨終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預立了三份遺囑,這三份遺囑是《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遺書》。前兩份遺囑由孫中山口授,汪精衛筆錄。《致蘇聯遺書》則是由孫中山以英語口授,他的蘇聯顧問鮑羅廷等筆錄。

孫中山口授遺囑時,在場的宋子文、孫科、孔祥熙、邵元衝、吳敬恒、戴恩賽、何香凝、鄒魯、戴季陶等人都作為證明人在遺囑上簽了字。

孫中山本來也要簽字的,但是,因為聽見宋慶齡在鄰室悲泣,他不忍心讓宋慶齡傷心,這天就沒在遺囑上簽字。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時,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遺囑上補簽上自己的名字。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孙中山遗嘱
 

孫中山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拯救中國、拯救民衆。當時的中國處於軍閥割據混戰四分五裂狀態,段祺瑞堅持召開“善後會議”,實行軍閥間的重新分贓,使中國繼續處於軍閥割據的分裂局面。

孫中山則極力謀求和平統一主張召開有各界民衆代表參加的國民會議,決定國家的統一和建設大計,並廢除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擺脫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束縛,從而建設一個新的中國。

孫中山在遺囑中諄諄以此為囑,把希望寄托於“喚起民衆”,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之心。

孫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真正做到鞠躬盡瘁,他臨終時遺留下的私産,除了衣物書籍外,只有一幢南美華僑贈送給他的上海住宅(即今上海香山路7號孫中山故居)。

他的《家事遺囑》寫道:
 

“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産,其所遺衣物書籍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成長,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

孫中山先生晚年得到蘇聯的幫助,俄國革命的成功給他很大的鼓舞,他親自制訂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強調“今後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
 

孫中山臨終前夕,再次把希望寄托於蘇聯,特地口授了《致蘇聯遺書》。

這份遺書的中文譯文是: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大聯合中央執行委員會親愛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症,我的心念此時轉向於你們,轉向於我黨及我國的將來。

你們是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之首領。此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是不朽的列寧遺與被壓迫民族的世界之真正遺產。帝國主義下的難民,將藉此以保衛其自由,從古代奴役戰爭偏私為基礎之國際制度中謀解放。

我遺下的是國民黨。我希望國民黨在完成其由帝國主義制度解放中國及其他被侵略國之歷史的工作中,與你們合力共作。命運使我必須放下我未竟之業移交於彼謹守國民黨主義與教訓而組織我真正同志之人。

故我已囑咐國民黨進行民族革命運動之工作,俾中國可免帝國主義加諸中國的半殖民地狀況之羈縛為達到此項目的起見,我已命國民黨長此繼續與你們提攜。我深信,你們政府也必繼續前此予我國之援助。

親愛的同志,當此與你們訣別之際,我願表示我熱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歡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取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並進,以取得勝利。

謹以兄弟之誼,祝你們平安!

孫逸仙(簽字)”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上再也找不出像夫妻這樣,好的時候如膠似漆.願為對方掏心掏肺,壞的時候怒目相視,恨不能飲其血,食其肉。

夫妻是所有人際交往中最單純又最複雜的關係了。單純是指維繫雙方情感的只有一個“愛”,圍繞著愛雙方才會發生許許多多的故事;複雜是因為夫妻的情感糾纏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清官難斷家務事”。

因為相愛,一對陌生的男女,能夠牽手一生,比翼雙飛;因為生恨,夫妻可以反目,勞燕分飛,各走一邊。夫妻是什麽?夫妻就好似一對愛恨冤家,夫妻就是最親密的“敵人”。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能夠成為夫妻,那是幾世修來的緣份!不是每個擦肩而過的都會成為知音,也不是所有愛過的都會走向婚姻。茫茫人海,能夠相識就是緣份了,而能夠相愛並結成連理,那才是緣上之緣。

牙齒與舌頭尚且碰撞,更何況兩個性格迥異的男女呢。雖然他們是為愛而牽手,也會為了愛而相伴一生,但生活習慣、性格愛好、思維方式、文化修養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必將在他們甜蜜的婚姻生活中,製造出不和諧音符。

如何將這些擦音、滑音、錯音、亂音消磁,就需要相愛的雙方,在保留個性的同時,擴大交集,相互適應、相互諒解。摩擦總是難免,小摩擦會讓愛得到升華,大擦痕能讓婚姻亮起紅燈。

夫妻之間能夠做到相濡以沫、相敬如賓的畢竟不多,大多數夫妻都是在情感的生活中,不停的鬥爭又不斷的妥協,在鬥爭中求統一,在妥協中求穩定。

為什麽有的夫妻能夠白頭偕老、牽手一生;為什麽有的夫妻能夠恩恩愛愛、卿卿我我;有的夫妻卻打打鬧鬧、吵吵嚷嚷。其實關鍵就在於雙方是否懂得忍讓。懂得了包涵,就把握了幸福。

夫妻相處是一門藝術。夫妻之間僅有愛的呵護是不夠的,因為愛也有疲倦的時候,夫妻之間還是需要諒解、信任、尊重、忍讓、欣賞。缺乏信任的愛埋下隱患,沒有尊重的愛充滿歧視,不會諒解的愛危機四伏,不懂忍讓的愛自私狹隘,不會欣賞的愛蒼白無力。

如果夫妻之間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幫扶、相互欣賞,幸福將伴隨他們一生。

夫妻不是人身的依附關係,也沒有上下級的關係,夫妻是同一平台上的兩個對等的主體,只有平等才能和諧,也只有平等才會幸福。

夫妻之間條件的巨大差異,就會導致夫妻之間不平等局面的產生。優勢的一方內心中充滿了優越感,劣勢的一方心中滿是感激的情緒,時間一久,就容易讓優勢者的支配欲望增強,一心只想支配對方、使喚對方、控制對方、約束對方。劣勢的一方因心懷感激,對明顯的不平等,總是甘心的接受與忍耐。

夫妻是不需要上下級關係的,雙方地位上的不平等,就會導致雙方心裏的失衡,這樣的婚姻或許能夠維繫,但雙方體會不到更多的樂趣和幸福。

隨著時間的推移,感激的心會淡化,支配者會感到孤獨,一方的趾高氣揚,一方的心裏壓抑,就會導致情感上的嚴重失衡,婚姻就會出現危險的信號,如果此時,一方遇到合適的對象,感情外移就在所難免。

夫妻雙方縱使門當戶對,也並非就能和諧美滿。要強的雙方都不甘心屈居對方之後,都不願為家務多付出汗水,時間一長,爭鬥就會發生,如果雙方都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最後的結果也許就是“撒優娜拉”了。

夫妻相處有時是特別的輕鬆,輕鬆的就好像和自己過招。有時又是特別的累,讓你感到無所適從、心力憔悴。夫妻雙方不怕爭吵,適當的爭吵是情感的潤滑劑,沒有爭鬥的婚姻平平淡淡,缺少生機;而爭鬥頻繁的婚姻,卻累心費神。

夫妻之間不怕熱戰,就怕冷戰,熱戰是因為心中還惦記著對方,冷戰也許就意味著愛已絕、心已死。

夫妻之間最需要的就是信任和忍讓,最忌諱的就是猜疑和自私,無端的猜疑會讓美好的婚姻破滅,極端的自私也會讓相愛的雙方分道揚镳。

夫妻不是依附的人身關係,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雙方都在外面打拼著,每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總不能因為對方不在你的視力範圍,就憑空懷疑。無端的猜疑,其實就是在逼良為娼,就是在弄假成真,就是把對方從你的心中推出去。

男女雙方從戀愛到結婚,總要適應好一個角色的轉變,情人和愛人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有質的區別,當兩人實現了靈與肉的融合後,相引與相斥就同時出現了。

情人眼中出西施,婚姻之後成東施。了解了這些,就會在夫妻產生摩擦和出現矛盾的時候,克制住自己,多些禮讓,多些理解,多些溝通,多些忍耐,雙方走到一起,實在是不容易,如果不能適應角色的轉變,婚姻生活就會很累很累。

夫妻雙方要記住給予對方一個適度的活動空間,要允許保有自己的秘密。如果活動的對方沒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心中可以保存空間太狹窄了,就會讓對方產生窒息的感覺,心裏不舒服就會導致行動上的叛逆,掏空了對方心中的秘密,就會讓對方時時處於難堪的境地。

反之,如果空間太寬鬆了,就無法掌控對方的心裏和活動情況,同樣不利於婚姻生活的天長地久。

男人就是女人手中的那個風筝,是否能飛的高,是否能飛得久,關鍵就在於女人如何調節手中的線,太粗的線不行,風筝帶不起來,太細的線又控制不住風筝,線太長不行,太短不行。女人學會了放風筝,也就掌控住了男人的心。

女人就是男人心中的港灣,無論他在外漂流多久,無論他在外受了多少委屈,無論這個港灣是否靚麗溫柔,漂流在外的他,還是想念這個港灣,還是要回到這個港灣。
 
家和萬事興!!!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